第 227 章 “同仇敵愾”(2 / 2)

可以緩和局勢,還是從達成目標的效率上來說,由天後來代為推行這項改革,好像都是最佳的選擇。

當然,前提就是,他能接受最後的結果。

李治猶豫了一瞬,在重新開口的時候已經換了一個問題:“那是否要讓太子協助你辦妥此事?”

武媚娘不太意外會得到這樣的一句問詢,甚至無聲地鬆了一口氣。

比起直接否定這出科舉規則的大改動,比起他還是堅持己見地想要由自己來做這件事——

隻是想要讓太子參與到此事當中來,可真不能算是什麼麻煩事。

也好說服得多。

“陛下,在外人看來,太子與您利益與共、休戚相關,由您親自出麵宣布此舉,和您指派弘兒協助我辦理此事,有什麼態度上的區彆嗎?”

李治正琢磨著這其中的門道,忽然又聽武媚娘多說了一句:“此外,皇帝就是皇帝,太子就是太子,陛下您想要為弘兒提前鋪路不假,卻不該想要讓太子的威望淩駕於皇帝之上。”

“東宮的人……會有想法的。”

李治神情一怔。

這後麵的那一句話,比起前麵的那條理由還要正中他的要害。

是了,天後的威望再如何與日俱增,那也終究是天皇的妻子。可皇帝病弱,若是新一批的科舉學子因為糊名製的緣故變成了太子的門生,那這其中讓位於後輩的態度簡直太過明顯了。

但他還不想從皇帝的寶座上退下去,像是他的祖父李淵一般,在這蓬萊宮中做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

在這一刻,他臉上清晰可見的變化完全沒有逃過武媚娘的眼睛。

嗬,皇帝果然是對於權勢最為敏感的生物。

從他一旦恢複體力就想要用田獵來證明自己體力尚佳一樣,無論是安定還是太子,在權力的爭奪中,都是他的敵人。

但這也正方便了她以天後的身份,將這份特殊的職務抓在自己的手中。

李治恍惚了一陣,最終還是做出了決定:“那就諸事有勞媚娘了。”

這話說出口的瞬間,意圖通過打擊世家以集中大權的野心澎湃,和他受製於身體和名聲不得不先做一個旁觀者的無奈,在頭腦裡形成了鮮明對峙的兩極,也讓他在問出下一句話的時候,怎麼聽都少了幾分

底氣:“不知媚娘打算將此事如何提出?”

武媚娘含笑回道:“陛下大可放心,我對此已有些想法了。”

……

在三日後的長安城中,先是冒出來了一條好像重要,又好像沒有那麼重要的消息。

天後有意,自武家子弟之中遴選出一人,承襲周國公的爵位。

而周國公,正是天後生父武士彠的追封。

……

“聽說早年間天後相繼將武氏宗親貶謫在外,想將這個爵位交給韓國夫人的兒子賀蘭敏之,結果這小子不爭氣,先摻和進了李義府的事情裡,後被大食王女給看上,留在了域外和親……現在倒是還得便宜那些在嶺南長居的家夥。”

楊思正剛說到這裡,就挨了李弘一個冷眼。

他連忙賠笑道:“我並無對天後不敬的意思,也沒覺得我們楊家有這個出嗣子的可能,隻是覺得,那幾個武家人既目睹了生父被流配貶官身死,又在嶺南這樣的偏遠地界上這麼多年,有何資格做這開國公呢?”

誰聽了都得搖頭的。

李弘朝著楊思正臉上看去,覺得對方說是說著什麼弘農楊氏無法憑借著外祖母的關係出這個嗣子,實際上,若是讓他們分一個人出來姓武,他們絕對願意。

之前讓他去找安定討要軍糧這件事他辦得很不利索,但這等繼承爵位的好事,他肯定能鉚足了勁頂在前麵。

同在此地的東宮門客顯然也都看得出楊思正的小心思。

可不知是不是因為楊思正好歹對他忠誠,而不像是安定和其屬官那般,隻會往他臉上抽冷子,李弘對楊思正的“過錯”,還是先包容了下來。

“他們有沒有資格不是你來評價的,是由此次科舉評判的。”

“科舉?”同在此地的兵部侍郎兼太子賓客蕭德昭愕然出聲。

“對,就是科舉。”李弘回道,“我阿娘的意思是,既然要為外祖父選出一個繼承爵位的嗣子,此人總不能是經文不通、騎射無能的樣子,不如讓他們參加明年元月的製舉。”

製舉啊……

蕭德昭心中暗忖,看來是因為吐蕃戰事結束,天皇天後不必關心邊境的情況,決定下詔製舉,同時開啟舉士選官之事,用來更換一批內政人才。

隻不過,大約這個

決定做出的時間還不長,還並未將其書寫在明文詔書之上,僅在天皇天後將太子叫到麵前的時候提及過此事。

太子也不覺得此事有什麼要被保密的必要,便在和他們這些東宮屬官的閒談中泄露了出來。

但怎麼說呢,反正製舉的消息往往會提前數月下達,算算時間,正式下令也就在這一兩天了,被太子提前告知於他們不算什麼問題。

他便語氣輕快地調侃:“要這樣說的話,天後是希望這些人在製舉試策中一較高下了?”

蕭德昭覺得有些好笑。

若真是如此的話,這些從嶺南回返的武家子弟可得考慮如何與禮部貢院打好關係了,以便試策答卷到了貢院批複後,能在看到他們的名字時漏上一手。又或者是看看誰能先得天後眼緣,讓天後給主考官透露點內幕,再不然,便是先行獲知此次試策的大概方向了。

可想想這些人比起長安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中的學子不知相差多少,蕭德昭又總覺得,這些武氏宗親被喊來長安爭奪這個嗣子之位,簡直像是來自取其辱的。

“說是一較高下可能也沒錯。”李弘笑了笑,“此次參加製舉的還不少。”

比如,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武元忠的兒子武懿宗。

說起來也是有意思,這兩個人光從名字上來說,就可以先比一比到底誰更適合承襲那個周國公的位置。

再比如,武元慶的兒子武三思,武思元的兒子武承明,也在被調回長安的行列之中。

李弘不知道阿娘是不是怕這幾個姓武的侄子表現不佳,乾脆讓早已在安定手底下任職的宗楚客和宗秦客也加入了此次科舉取士的行列。

反正這兩人乃是武氏女所生,便如賀蘭敏之原本也被計劃改為武敏之一樣,若真是他二人之中的一個拔得頭籌,完全可以改姓為武。

“而且按照我阿娘的意思,既要讓人知道武氏子弟並非全然無用,不是非要依靠著天後的關係才能通過製舉,又要讓這出選拔完全公正可信,不如在此次製舉閱卷中換個花樣。”

楊思正奇道:“閱卷還能換出什麼花樣來?總不會是將這六份卷子全部交給李相來批閱吧?”

同為太子東宮屬官的大理寺卿張文瓘向來辦事嚴謹,都沒忍住因為這句話笑了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