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李世民-滅國是這樣滅的啊?!(1 / 2)

李靖看皇帝表情有所鬆動,就繼續刺激皇帝開口。尉遲藍知道李靖是大英雄,也幫他。

秦曉清才說:“最開始是時機沒到,後來是因為你的思想不過關。沒有真正領會大同主義,也不真的打算實施仁義。你得明白兼並以後,吐蕃人就是大唐人,現在你明白了這一點,朕當然會讓你上戰場。”

李靖對隋朝的忠心不用說,但正是因為太忠心,隋煬帝那樣殘害百姓還忠心大隋,怎麼能領悟大同主義?現在軍事仁義也才剛合格。

“陛下從哪裡知道,臣不夠仁義?”李靖非常疑惑,他知道自己的名聲一直很好。

“是三門峽炸暗礁的那次。你做得很好,保證了航道安全。但是炸礁石的,你不許普通百姓去看,這不合理。用蒸汽船試航時,你重金讓普通士兵和宦官上船,自己不上去。

這是因為知道自己重要,要保全自己,朕欣賞你。但是這兩樣小事都有問題,如果領悟了大同主義,不可能這樣做。這也不怪你,李渾也這樣,李淵的本質更是了,難改。”

李靖心情起起伏伏,原來是這樣!從未在意過的大同主義,陛下真的在乎?以後的社會,真的能天下大同?!“臣明白了,謝陛下為臣解惑。”

“不必言謝。打吐蕃,你是大隋戰神,朕自然信任你。這次一定派你去,你放心好了。不必這樣吸引朕的注意。不過前二十名,你挑著帶去吐蕃掙點軍功吧!”

秦曉清一向喜歡依靠有能力的將領挑選武人,李靖也喜歡皇帝的信任,立刻點了6個人出來。還說:“這些人其實能力一般,還比不過陛下喜歡的李世民姐弟,不過堪堪可用而已。”

李靖這是在捧李世民和李麗萍,雖然他不喜歡李淵,但不妨礙他為這兩個說點好話。順便展示自己的選人用人實力,提前謙虛,再一舉驚豔皇帝。

秦曉清對李靖等人很有信心,但她不怎麼懂戰爭,所以到底還是有點慌。現在是最有利的時間,朗日倫讚還沒有統一吐蕃,成為專製國王,吐蕃到處都是小國和部落對抗,打他們很容易。

如果這次失敗,不但說明內部存在巨大問題,隋朝會失去大量民心。而且朗日倫讚可能會趁機統一吐蕃,那時候再打,就難多了。再等到朗日倫讚的兒子鬆讚乾布出生,就太晚了,會有很多不必要的損失。

等到鬆讚乾布13歲成為國王,吞並吐蕃就失去了意義。她秦曉清又不是血腥殘暴的侵略者,不能也不該對藏民下死手。結下死仇,吐蕃又處於弱勢,結果肯定不是她想要的同化。

所以看似隋朝強大,犯錯的機會很多,但秦曉清知道,機會不多了。所以她用高熲,保證輸也不會輸得太慘,還有第二,第三次機會。

高熲主管滅吐蕃之戰。他雖然年老體衰,但統戰能力依舊很強。李靖是主將,在他的奇襲下,吐蕃各部落紛紛臣服,吐蕃的亡國速度非常快,甚至還得為了士兵,放慢速度。

李淵跟著李靖,得了好處,一路都非常安全,兩個孩子也沒事。李世民和李麗萍常常用爹爹的望遠鏡觀察戰場,學習經驗,都非常喜歡佩服李靖。

李靖是軍中最快掌握先進科技的將領。望遠鏡現在是軍事機密,本來李靖就愛奇襲,現在更不用說,敵人聞風喪膽。膽敢抵抗的,也撐不了一日。

但破城以後他並不屠城,更不縱兵劫掠,而是帶著一部分富裕牧民和普通牧民懲罰血腥暴力的統治者,為他們調解矛盾,把先進農業技術帶給他們,在地震時及時救援。

最後還做了秦皇漢武一樣的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語言文字,統一度量衡,分州縣立戶籍,用更先進的封建製度管理吐蕃。

李世民和李麗萍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每過兩三天,他們的住處就要向前推進幾百裡。

“走的時候,還在在大興,回去,就要回新都吧?”李世民說。

“是啊,李靖將軍真厲害啊,恐怕陛下已經在遷都了。遷都成功以後過不了多久,吐蕃就都歸順了吧。陛下說吐蕃隻有幾百萬人,我們大隋可是有幾千萬人。”

李世民想到一路看到的景象,忍不住感歎,“李將軍,真是大隋戰神呐。想到一路上百姓對他的愛戴,又想到秦滅六國,我才知道,還能這樣滅國!”

“是啊!”看過史書的李麗萍也是大開眼界,感到不可思議。她們因此也幫著做了很多事,對民生有了解,“陛下這麼好,吐穀渾的百姓不過得也不好嗎?不如我們回去的時候,讓爹打下吐穀渾?”

李世民搖頭:“我們勸爹,他不會聽的。不如先和竇建德,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這些叔叔輩的人商量,讓他們勸。說動了,我們再提。”

“好,要是爹不敢,那我們就帶上他們一起乾,軍功大加一起分。”李麗萍說。

打下吐蕃隻用了一年,這是因為大部分敵人都是不戰而降,或者一觸即潰。一年倒有八個月在走路,二個月打仗也常常打半個時辰,走半天。

但是管理吐蕃用了一年,一共花了兩年時間收服吐蕃。李靖因此封忠義王,高熲李密等多人封侯以後,隋朝製度進入吐蕃,運行良好。大量漢人藏族官員為官,用心治理地方。

這是個容易出政績的地方,因此在屈突通的響應下,西藏初期漢族官員等人才進藏的不少。離開西藏都護府以後,李麗萍李世民聯合父親李淵等人,在李靖的幫助下,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吐穀渾,留下了駐兵。

這麼順利是所有人都沒想到的,但新的吐穀渾王早就想到了,所以他政變了。吐蕃納入大隋版圖過得有多好,他們都知道,都想成為大隋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