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6章 收購背後的戲碼更精彩(2 / 2)

重生資本狂人 傑奏 6917 字 3個月前

環宇電腦公司除了改為ib個人電腦公司,歸屬於ib位於亞特蘭大的係統集成中心之外,原有運作模式不變,其首席執行官查爾斯·唐迪進入ib管理委員會,其創辦人大衛高進入ib董事會。

整個收購在今年聖誕節之前完成,ib對這項操作的預期是,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新的業務領域,營業收入加快增長。

ib計劃發行十五億美元的企業債券。

……

對於ib這個大手筆的操作,華爾街免不了一番意外和吃驚,因為除了為環宇電腦公司估值的高盛之外,各大投資銀行毫不知情,由此可見ib的行動如何果決了。

環宇電腦公司找高盛估值,自然是為了在米國股市掛牌!牌上市做準備,現在被ib收購了,掛牌上市也就隨著擱置了。

如果環宇電腦公司真的在米國股市掛牌上市,那它將是第一家掛牌上市的個人電腦公司。因此,圍繞著環宇電腦公司的很多事情沒有先例可循。再加上環宇電腦公司背靠財力雄厚的高氏財團,在資金、債務等等方麵,和蘋果電腦公司這種從車庫搬出來的創業公司幾乎沒有可比性,華爾街想要判斷ib花的四十億美元,到底值不值,一時之間還真無法形成一致結論。

十多年前,ib耗資五十億美元,研發成功的syste360,幫助ib成為大型計算機市場的霸主。

如今,ib狂砸四十億美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方興未艾的個人電腦行業,又能給ib帶來什麼呢?

一致結論沒有形成不要緊,先看股市反應吧。

原本萎靡不振的ib股票緩慢上漲,整體市值從之前的三百多億美元,來到了四百億美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為ib個人電腦提供十六位微處理器和半導體存儲器的英特爾,年銷售額有望達到八億美元,進而股價大漲。

與之對應的是,ib個人電腦市場反映良好,發布之後,一千多台隨帶著功能完善的軟件套裝的產品,交付給早就預訂了的企業用戶。

ib個人電腦公司首席執行官查爾斯·唐迪表示,正和英特爾、zilog兩家微處理器供應商協同,在現有十六位微處理器基礎上,推出減少了數據總線等部件的廉價微處理器,進而製造出比目前售價五千美元起的ib個人電腦便宜至少兩千美元的產品,以更好地滿足家庭、學生等群體,並取代前三代的產品。

當然了,信心滿滿的查爾斯·唐迪,也給出了清晰的目標,即明年ib個人電腦的年銷售量達到三十萬台。

這些現象似乎都在說明,ib的收購行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另外,ib將個人電腦業務歸屬於亞特蘭大的係統集成中心,也表明了ib已經深思熟慮過了。

要知道,迫於強大的反壟斷調查壓力,ib的高管層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包括被拆解的滅頂之災。

於是,現階段ib的業務,被分成了兩大塊,一個是因為壟斷而被萬夫所指的大型計算機,剩下的就是亞特蘭大的係統集成中心,而後者現在有了個人電腦業務,無疑是為萬一被拆解後的處境準備後路。

!由此可見,ib首席執行官弗蘭克??卡裡還真是煞費苦心。

正當華爾街對ib收購環宇電腦公司慢慢認同的時候,ib的發行十五億美元企業債券計劃,又讓華爾街起了波瀾。

……

如果說,華爾街各家投資銀行當中,有對ib收購環宇電腦公司不爽者,摩根士丹利首當其衝。

原因很簡單,做為雖然表麵上分家、但實際上同氣連枝的摩根財團成員之一,摩根士丹利繼承和掌握著一份囊括了米國頂尖企業的至尊客戶名單,ib便名列其中,進而長期以來,摩根士丹利都是·ib的禦用投資銀行,ib想搞什麼資本運作,都交給摩根士丹利。

可這一次ib收購環宇電腦公司,動作如此大,卻沒讓摩根士丹利經手,說白了,哪怕一分錢的傭金,摩根士丹利都沒賺到,這讓投資銀行界的貴族老爺情何以堪!

還有更糟心的事情,ib計劃發行十五億美元的企業債券,又是自行其是,隻簡單地給了摩根士丹利一個通知,這次發行債券,ib決定采用聯合承銷方式,摩根士丹利想參與的話,就和所羅門兄弟、高益一起搭台唱戲。

為了這件事,摩根士丹利的董事們,在位於埃克森大廈的辦公總部,展開了激烈而拖遝的辯論。

因為財大氣粗的ib好多年沒有向公眾領域募集資金了,而且現在賬上就趴著六十億美元現金,所以摩根士丹利裡沒有人想到ib會推出融資計劃,進而摩根士丹利和ib的業務關係,名義上歸鮑勃·格林希爾負責。

這個“名義”的意思就是,儘管摩根士丹利和ib的關係很糟糕,摩根士丹利這邊也沒動力去主動改善,以至於現在連臨時抱拂腳的機會都沒有了。

不過,,沒人敢讓鮑勃·格林希爾背鍋。

要知道,進入一九七零代後,摩根士丹利最風生水起的業務就是企業兼並和收購,而正是在鮑勃·格林希爾的指導下,摩根士丹利的企業兼並和收購部才得以迅速發展,進而鮑勃·格林希爾在摩根士丹利內很有話語權,不好欺負。

於是乎,會議上大家隻是單純討論是否接受ib的聯合發行債券要求。

沒等彆人全部發言完畢,摩根士丹利總裁鮑勃·鮑德溫便急不可耐地表明了強硬的立場,這個破例決不能給ib開,否則的話,客戶名單上的其它公司便會紛紛效仿,最終威脅到摩根士丹利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