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你有過牆梯,我有諸葛計(2 / 2)

舍弟諸葛亮 浙東匹夫 4037 字 1個月前

既然否定了全麵加高城牆,剩下的選項也就不多了。

魏延和卓膺眾將又商議了一會兒,最後總算是集思廣益、頭腦風暴,讓魏延自己靈光一閃,想到了一個招數:

“有了!葛公車雖然犀利,但畢竟重心相對不穩,這個弱點也是諸葛先生反複告誡過我們的,所以葛公車在坡度大的地形就沒法使用了!稍微施加一點推力就可能自行傾倒!在山坡上,還是隻能用雲梯車和掘城木驢等器械推進。

所以,我們不如把東牆原樣放著,不再加高,也好麻痹曹軍。但實際上我軍偷偷把東牆背後的第二道鹿角壕溝防線加高加寬,營造成第

二道‘東牆’。

這樣做的好處是,東牆原本位於釣魚山陡坡邊緣,東牆外多是鬆軟平地。而過了東牆之後,繼續向西,東牆和原本第二道鹿角之間的地勢,已經逐漸變高,坡度相對陡峭。

一旦曹軍用上葛公車,他們也隻能用於進攻第一道東牆,而第二道牆在陡坡上,葛公車根本推不上來,其他重型器械隻要重心不穩的,到時候也無法使用了。”

卓膺等人聽了之後,略一琢磨,都佩服魏延果然學得快,居然又給他想到了一招防守戰術。

葛公車隻能從平原上推過去打平城!想推到坡度較大的山區關牆底下,是不可能做到的!

當然,或許有看官會覺得奇怪:既然魏延能想到這一點,那他第一次挖“東牆”抵擋夏侯尚的時候,為什麼不一步到位‘’直接把牆往後退縮百來步、退到山坡相對較陡的位置起牆呢?

如果第一次就後退到陡坡上,不就省了二茬麻煩了嗎?

但仔細審視一下,就會發現魏延這樣做的巧妙。

他第一道牆的時候,還真不能直接退到陡坡上築。

因為平原上的土地才比較鬆軟,適合快速挖掘大量土方。當時魏延要搶時間,還要在東牆內外兩側都挖掘很深的壕溝,外側的壕溝要充作陷坑遲滯敵人,內側的壕溝還要用來埋柴草澆魚膏、便於釣魚山頂峰的火焰滾石縱火。

如果直接在陡坡上築土牆,地上浮土很薄,挖下去馬上就是山體石頭了,根本挖不開。那樣既不能造出足夠深的陷坑,也無法就地取夠大量泥土。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魏延可以讓第一道牆搭配遲滯攻城武器的大深度陷坑,第二道牆就不需要再有大深度陷坑了,可以術業有專攻。

而且現在時間也充裕得多,挖土麻煩些、需要從彆處挖了運過來,也不是什麼大事了。

綜合考慮了上述種種因素,魏延也就定下了“內外兩道夯土城牆”的防禦計劃,趁著夏侯淵打造攻城武器這半個月,把第二道防線升級。

有了計劃之後,魏延做事自然也是雷厲風行,當天就開始擴建東牆背後那道鹿角壕溝工事,改造成新的內城牆。

在施工過程中,一些新的優化調整,也自然而然隨著實踐磨合而湧現出來。

比如,在施工到第五天時,隨著第二道土牆初具規模,魏延突然意識到,可以把第一道牆和第二道牆,用縱向的土牆甬道連接起來,這樣前後兩道牆可以形成一個“U”字形,達到類似甕城的效果。

當然,正常的甕城應該是“口”字形的,兩側都要加縱向連接牆。

但魏延結合釣魚山的實際地形,就沒必要這麼做了。因為北側就是瀕臨嘉陵江的懸崖,沒必要在那兒再修一道牆。隻留南側靠近釣魚峰的甬道即可,少一條路,到時候防守起來也更容易。

而有了牆頂的連接甬道後,第一道東牆背麵通往牆頂的階梯就可以徹底拆除,這樣曹軍就算從城門突破、衝進了第一道牆內側,也無法通過階梯跑上牆頂。

正如一般的甕城,在外側的那道牆,是沒有樓梯上牆的,隻能從內牆內側登上牆頂、再通過連接甬道前往外牆。

當然,上牆階梯有上牆階梯的利弊,連接甬道也有連接甬道的利弊。

連接甬道的弊端,就在於一旦敵軍不是通過破門攻破外牆、而是通過葛公車、雲梯直接登上外牆牆頂,那麼他們也可以順著甬道直接跑到內牆上。

然而,結合釣魚山的具體地形,魏延造的這唯一一條連接甬道,偏偏還在釣魚峰的滾石攻擊壓製範圍內。

所以曹軍就算靠葛公車奪取了外牆,再想沿著甬道奔跑到內牆上,也會一路被巨石砸,說不定還會被巨石壘斷道路。

釣魚山那險惡的地形,算是被魏延徹底玩明白了。

夏侯淵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瘋狂升級攻城器械,自忖可以靠重型器械穩紮穩打破城,殊不知魏延的防禦工事提升比他還快。

等夏侯淵終於可以結束閉關、發動總攻時,他所需要麵對的,已經是一座跟半個月前完全不一樣的釣魚城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