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畢竟是一個成熟的統治者。
雖然龐統在午宴的最後、找機會單獨留下來獻策,其內容並沒有直接被劉備接受。
但劉備也因此充分意識到,在處理劉璋和劉表的問題時,不能光看雙方的上層關係。
還要考慮到當地文武人才的上進心、想不想為討逆大業出力立功。
自己原先的思路,過於顧及自己的美名,過於專注上層路線了。
如果是益州或者荊北的在野士人、勇士,他們想為劉備陣營效力,那當然是很容易的,直接卷鋪蓋來投奔劉備就行了。當初的徐庶、向朗、魏延、王平等人,都是這樣的代表。
但是,那些已經在劉璋、劉表手下賣力做事過多年,也沒想真的鬨到直接棄官逃到劉備這裡來的文武,他們又該怎麼辦呢?
對於已經有一定地位的人而言,裹挾著主公一起投、一起加入討逆滅曹的大業。總比孤身一人前來,要更有價值,也更能整合調度資源。
這其中的代表,劉表手下有伊籍、黃忠、霍峻,他們在過往的合作中,已經對劉備非常信服崇敬,或是作為友軍跟著劉備立過功嘗過甜頭,但是他們也不可能背叛劉表。
隻要劉備不整合劉表、或者劉琦沒有上位,這些人目前就已經沒有渠道為劉備效力、立功了,他們也不可能再得到升遷機會。之前的上庸之戰,或許是他們最後一次“以劉表手下的身份立功”的機會,過了那村後麵沒店了。
同理,在劉璋手下,這類人的代表有張鬆、法正、嚴顏,他們也都要麼心向劉備,要麼跟著劉備立過功得過好處封賞。
張鬆法正的人設定位,與伊籍何其相似?嚴顏的微妙處境,又和黃忠、霍峻何其相似?
一想到有那麼多人期待著跟自己立功,劉備的心態自然也會有所軟化。
雖說他還是不想主動對不起人。但如果彆人先對不起他,然後他正當防衛,或者哪怕是防衛過當,這層心理障礙,已經在慢慢鬆動了。
還是看看形勢如何發展吧。
……
劉備也知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既然心中存了這個念頭,他對於未來如果跟劉璋發生衝突,具體該怎麼行動,也就有了迫切的規劃需求。
這種“對可能出現的假想敵,先推演一套作戰計劃”事情,在後世是很常見的,也未必要雙方交惡,才會做這種預謀,完全可以是防患於未然。
就好比二戰時被人津津樂道的“大雷雨計劃”,很多德粉年輕時都相信“如果沒有巴巴羅薩,那麼對麵就要搶先大雷雨了”。
後世某網文寫手年輕時也相信。不過後來看多了更多內容,就發現史泰林抽屜裡不僅有“大雷雨計劃”,人家的參謀部是對世界上所有主要國家都推演了一份假想開戰計劃,並不是特彆針對誰。大洋彼岸波托馬克河畔那座大樓裡,也有一堆一樣性質的東西。
同理,《亮劍裡丁將軍50年代時就知道要做國土防禦計劃,哪怕他要防的對象當時還算和睦,但提前備著總歸是沒錯的。
隻不過在漢末,這種事還非常罕見。劉備是下了好大決心,才打算做這個預案。
於是,此後幾天,劉備就先讓龐統自己把那天獻策時提到的作戰構思,再稍稍完善整理一下,形成一份紙麵的計劃。
劉備看過之後,又私下裡另找時間請來諸葛瑾、諸葛亮兄弟,讓他們一起參詳一下。
參詳之前,劉備還特地關照:此事事關重大,如果不做好保密,泄露出去,對於己方的名聲會有損,還容易導致劉璋提防。所以他才單獨找兩人來密談,連魯肅都沒喊。
諸葛兄弟便把龐統為劉備寫的計劃看了一遍,
諸葛亮看後,隻是覺得龐統稍稍有些激進行險,但軍事上倒也沒有什麼明顯漏洞,於是他便決定深思熟慮後再說,讓大哥先表現——
這也並不是諸葛亮要讓功勞給大哥,而是曆史上劉備入川時,諸葛亮一開始也沒覺得龐統的軍事計劃有問題。是後來龐統久攻不克、甚至在雒城督戰攻城中箭身亡,諸葛亮被迫帶著張飛趙雲一並入川,才開始大刀闊斧調整。
所以這一世,諸葛亮一開始並沒有看出大問題,也並不奇怪。
相比之下,諸葛瑾這次卻算是難得撈到了“抄曆史答案”的機會。
他已經多久沒能痛痛快快直接抄答案了?之前那麼多事務,都因為曆史被蝴蝶效應改得麵目全非,讓他不得不小心謹慎。
但是這次龐統的假想對劉璋作戰計劃,卻是直接讓諸葛瑾生出了危險感。
他幾乎是剛看完就立刻點評:“主公!愚以為士元此策,過於行險了!如果將來真要跟劉璋開戰,他怎麼能無視嚴顏鎮守的江州城、無視從江州沿水路進攻的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