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選配工序也是最能體現不同藝匠個性和品位的所在。
接下來是火烤,組合選配好的原竹經過火烤之後不僅可將竹子調修成筆直,更重要的是通過火烤緊收微調竹子的纖維質,使竹子更具強度和韌性。
然後是鏤空,插節組合的手竿,一般會收為兩節。除竿梢和第二節之外,剩餘的幾節都須將竹節鏤空。第一節收入第三節內,第二節收入第四節內。以此類推。
鏤空竹節時需要使用特殊的鑽頭。根據竹子內徑大小的不同,所使用鑽頭的粗細、長短也不一樣。
鏤鑽竹節時,力道的掌握十分困難,稍一疏忽往往前功儘棄,因而要求製竿師具有高超的技藝和細膩的手法。
之後是削製節插,為了能讓上一節的節插和下節的玉口具有良好的吻合性,節插須削製成一定的v字型角度。
角度的大小和平滑度需與玉口嚴絲合縫,使整根竿渾然一體,保證結合部位受力均勻。強度不受影響。
然後在竿體各處纏繞絲絹。
在上絲時,必須做到均一的力量和完全無間縫,方可為接下來的上漆打下良好的基礎。
絲絹采用最高檔天然蠶絲手工編製而成。此類絹絲具有耐高溫,質地纖細而柔韌的特性。
接下來第一次上漆。
第一次上漆指的是在玉口、節眼、節間等處纏有絹絲的表麵采取上漆的方式再度進行補強加工。
通過上漆不僅可以提高竿的華貴感,更重要的是能起到防水保護的作用。
這些漆都屬天然樹漆調製。
塗漆的漆筆也很特殊,漆筆的寬度、毛質、硬度等都非常講究。
上漆次數一般為六到八遍,每上一遍漆之前都需進行反複的水砂打磨和自然乾燥。
其後是玉口部的鑿削。與前節相繼的玉口部同樣須鑿削成與節插相吻合的v字型角度。
在鑿削時首先分階段慢慢地往內旋轉削鑿,待基本形狀出來後再改用不同粗細規格的棒狀鋼銼將玉口內壁銼平磨光,使其達到與節插完全一致的角度。
之後是握柄的加工。
握柄是釣者與竿最常接觸的部位,也是增加配重調整竿重心的重要部分,握柄手感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用竿者的釣感,因而藝匠們對握柄的尺寸及形狀分外注意。
柄把內部多使用一些質地堅硬的木材或直接采用竹子,部分藝匠則應用傳統的包紙方式。
表層裝飾握柄所使用的材料非常豐富,如鮑貝、蛇皮、羚角、鮫皮、金鉑、羽根、竹片、卵殼、綿線、紫藤等,甚至有時根據釣魚人的要求,鑲飾珠寶玉器等物。
接下來是製作最困難,最能提現匠人水平的部分:製作竿梢。
竿梢采用六到七年的上等竹種為原材料。
碗口粗的一段竹子,能用來作竿梢使用的僅是背陽的一小塊麵積,通常直徑在十八公分左右的一段竹材,經過加工後,最多隻能製作成二到四支的竿梢。
製作作竿梢時,首先得將竹子剖切成四方型的棒狀後,再使用專門的刀具一支一支削製成竹片。
每一套削出的竹片都一模一樣,就像像桔子瓣一樣,可以拚成一個整體。
四片或者六片竹片用特殊膠水粘在一起後,能形成一支完美的竿稍,再進行刨削使之完美。
在刨削的過程中調整角度及走向,使竿稍的調性完美的配合全部竿體。
此項工序是製竿中要求最高,難度最大的一道。全憑豐富的經驗和熟練的技法。
然後是上漆。
其工藝完全保持傳統的手工漆法——“拭式”漆法。
“拭式”漆法就是先用手指將漆均勻地塗在竿體上後,用專用布料輕輕地拭擦,以此給竿體表麵覆上一層薄薄的漆層。
經自然乾燥後再用不同目數的水砂紙反複打磨擦拭後再次上漆拭擦。
過上五六遍的底漆之後,再使用精度更高的光漆進行十數道的拭擦上漆。
竿子在每次上漆之後都須放到專門的“漆室”內自然晾乾。漆室一般微長度為兩米,寬高均為六十公分左右的帶孔木箱。
此類漆與普通塗料的硬化方式完全相異。
普通油漆是通過塗料中內含溶劑的自然蒸發後硬化乾燥,而這類漆則是利用與空氣中水分的化學反應乾燥成形,並且在特定的溫度和高濕度的情況下方能得到良好的塗層。
因而藝匠們常在“漆室”內側釘上紗布,並適當地噴灑水分,以保持漆室內的空氣濕度。
竿體通過上漆之後,可達到抗酸、防水的效果。並能增加竿體表麵的硬度和防腐性。豔麗精美的漆色更能突出竹竿的華貴感。
最終,上好漆的竿體將再次進行火烤微調,姿態完美後匠人都會在竿子上刻上或烙上印跡。
一支竹製魚竿才算正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