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鄉下婚俗
接下來幾天就是各家海吃海喝,中間還去了趟半山林場,拖阿衝叔給篾匠叔的打製的家具。
一水兒的青岡木家具,棕灰色的板子拋得油光鋥亮,看得李君閣眼熱。
不上油漆就能掛出人影的木料,誰看著誰羨慕啊。
老石頭的兩口青瑉石龍鳳水缸也打好了,作為賀禮在吊腳樓下的大平台上一邊一口,搞了些銅錢草睡蓮養著,李君閣還丟了幾條空間鬥魚進去,整個大平台就活了。
篾匠叔婚禮定在了大年十二,這轉眼可就要到了。
李君閣給錢三多打電話,木樓修好了,東西都搬進去了,約好大年初十過來準備,大年十二篾匠叔的婚禮九鬥碗就是頭盤生意。
也算是好事成雙了。
農村婚禮事情又多又繁瑣,細說起來,前期就有請媒人,看人,看家屋,取同意,開生庚,合八字幾個大項。
每個村裡都有那種能說會道的中年婦女,又喜歡給人牽線搭橋的,大家都戲稱為“媒婆”。落到李家溝,那就是非著名的情感專家王婆婆了,就是連老團魚都想撮合那位。
媒人其實不好做,沒點職業道德還真乾不長,老話說的“媒人好做路難竄”,可不光是介紹雙方認識就完事,中間從看人到過門各環節都有她的身影,因此當真事成之後,男方是要“謝媒”的。
媒人介紹的對象若是相互熟悉的,倒可以省去一些環節;若彼此陌生,而又對媒人介紹的情況感覺還可以的話,一般就由媒人約定時間“看人”。
俗話說:“三六九趕場——看人會話。”說的就是這個事情。
“看人”多在鄉鎮逢場的日子,男女雙方收拾打扮好前往趕場。
為了避免尷尬,一般男女雙方不正麵接觸,更不會彼此對話,而是媒人來回奔走,告知對方在何處,是什麼穿著打扮,有什麼體貌體征。
好多男女擔心自己一個人看不好,還要約上親朋好友陪伴,代為掌眼把關。
“看人”當然隻能看個大概,多半是看長相、看穿著,算是有個初步印象。
如果印象差了,一般就會找理由婉拒;如果雙方感覺都還不錯,那就進入接下來“看家屋”的環節。
因為從“看人”捕捉到的信息畢竟有限,有些窮苦人家為了不顯寒酸,從頭到腳都是借來的,這種光通過“看人”可看不出來。
於是需要通過“看家屋”來進一步驗證家境。
因為都是女方嫁到男方,所以自然是女方到男方“看家屋”。
這對於男方來說,是決定婚事成敗的關鍵環節之一。
家境殷實的人家自不必說,拮據的家庭這個時候怎麼也得裝點下門麵,因為女方親人要走間串屋審視,過分的還要揭開櫃子看儲糧,下到豬圈看肥瘦,打開衣櫃看被蓋,為了自家女兒什麼麵子都不講的。
所以男方缺東少西的時候往往就要向左鄰右舍借,事先預備好。
還有更深的套路,就是跟鄰居商量好等女方到來時才“碰巧”過來,“哎喲王大嫂家裡頭來客了說?這是上個月跟你借的一千塊錢,背時娃兒總算是寄回來了,我這是還你錢來了,感謝感謝喲,當真是救了我的急了!”
諸如此類,以此來表明男方主人家有結餘。
甚至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女方到男方家“看家屋”,該做飯了,男方老爸上木樓取肉,扔下一塊老臘肉,男方老媽在樓下說:“肥了,重新拿一塊。”說罷便將肉扔上去。
樓上又扔下一塊,樓下又說“肥了”,再扔上去。
如此幾番,最後男方老媽才開口說:“算了,就煮這塊。”
其實,這家就隻有那一塊肉,交替著扔上扔下而已。
永遠不要小看村民的演技,現實往往比戲劇還離奇。
讓人心酸的故事,卻也深刻說明了“可憐天下父母心”。
“看家屋”時還會出現一個好笑的場景,那就是左鄰右舍知道今天有女方來“看家屋”,那隻要人一到,張嬢過來借針,王妹兒過來借線,反正怎麼都要找個借口過來晃兩圈,嘴裡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眼睛卻隻在姑娘身上瞅來瞅去,走時卻又兩手空空,針也忘了,線也忘了。
“看家屋”時,女方一行人一般都要留下來吃午飯。
夾川人在這方麵比較含蓄,喜不喜歡一般不會不直接說出來,擔心對方難堪。
若是女方來人呆不了幾分鐘就借口要離開,那一定是沒看上男方,這時男方心知肚明,不會強留。
若是男方家裡一直沒有升火做飯,那也就是男方沒看上女方,女方也會知趣地告彆。
如果女方上桌吃飯了,那就說明這門親事有戲。
於是走的時候男方還要送上禮物,鞏固戰果。
等到女方回家,就又該媒人出場了,有事沒事地往女家跑,兩頭說合,及時催促女方回話。
若女方沒有意見的話,那就會擇日再到男方家“取同意”。
“取同意”實際上就是古禮中的的“文定”。
還是也要靠媒人,“取同意”儀式她是主持人,同時男女雙方當事人及親屬都要在場,媒人說完一些客套話後,雙方都要明確表態。
當然都到這個時候了,一般都是說“沒有意見”,裡邊那些跳個表哥出來喊“no”的事情,那是幾乎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