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鄉下婚俗(2 / 2)

取完“同意”,男女青年才算正式確立了戀愛關係,這才可以開始“正兒八經”的“敞拍子”了。

敞是土話,意為抽打,這個詞莫名其妙,不知道是不是取“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意思。

農忙季節,男子通常要到女子家幫忙,女子也會偶爾去男子家燒鍋煮飯。逢年過節相互走動,男女戀情逐漸升溫。

經過一年半載的“敞拍子”,彼此增進了解,加深感情,男女青年便開始考慮婚事了。

婚期不是隨便定的,須得根據男女青年的“生庚八字”來請陰陽先生“看期會”——這就需要“開生庚”。

“開生庚”又叫“納彩”,這時男方第二次送禮,禮物不用貴重,男方隻須送去一把木梳、兩節頭繩、幾尺鞋布;女方回敬一雙手工百蠟底布鞋、一方手帕即可。

然後就是向女方征取生庚八字,多以紅紙寫成庚貼,庚貼又名“鸞箋”,要以駢文的形式出現。如“昔日黍列朱陳,今日複聯秦晉,毛遂片言九鼎,季布一諾千金。”

女方則回以“回庚文”,又名“鳳書”,同樣用駢文的形式用紅紙寫好生庚八字,附以詩文。如“因親續親,結為朱陳,敬書生庚,百年為憑。”

也有用對聯形式問答的,上聯是男方八字,下聯由女方填上女方八字。

像篾匠叔這般撿來的孤兒,八字是啥自己都不知道的,也難不倒四爺爺。

四爺爺在鸞箋上寫下“已酉堪配,子女結成百年好;文武盟斌,日月相映萬裡明”。

看起來是嵌了已酉這個生年,其實已酉組成一個配字,子女組成一個好字,文武組成一個斌字,日月組成一個明字;都是字謎,意思是篾匠叔的八字成迷,誰都不知道。

鳳書上則寫到:“葵心向陽,迎回茜草連天綠,柳姿臨水,訪得梅花徹地香。”

既含蓄地交代了篾匠叔和良子的交往過程,首字去掉偏旁,又是良子的出身年份——“癸卯”。

文人就是這樣,自己玩文字遊戲都能玩得這麼嗨!不給自己設難度不舒服斯基!

繼續介紹風俗,接下來男方家長就該拿著年輕男女的“生庚八字”去“合生庚”。

其實之前雙方家長就知道大概,鄉裡順口溜多的是。

相合的如“兔狗古來有,馬羊壽命長,鼠牛兩興旺,牛豬喜洋洋,龍雞更久長”。

不相合的如“白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斷,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等。

一般屬相都不合的,一開始家長就不會同意,這是陋習,打散了不少好姻緣。

待到合好生庚,沒有“相克”之處,還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單”壓在家中堂屋神龕的香爐之下或貼置神龕磐中,七日內若無家人病痛、雞鴨死亡、打爛東西等破敗現象,便視為吉祥姻緣。

一切正常,那就要“下定”。下定也叫“過禮”,是男女雙方進入婚姻階段的重要標誌。

男家選擇偶數吉日,由媒人和男方父母與親戚抬著定禮前往。

聘禮宜取吉祥,數量宜雙忌單。

如果女家準備結婚時備辦豐厚的嫁妝,便會全收下男方定禮,並取其中少部分回禮。

如女方不打算陪送豐厚的嫁妝,便將大部分禮物以謝禮的名義退還男家。

還有如果女方家覺得男方家兄弟姐妹多,家庭條件不好,便會借定禮之名向男家索取很多彩禮,以備自己女兒今後不時之需。

還有的女方家裡條件不好,或者還要給自己其他子女辦婚事,也可能向男方提出高額彩禮要求,這些都需要媒人從中事先溝通。

總之到了下定這天,男方將女方家“派”過來的東西備齊,專門請人“背背篼”,熱熱鬨鬨給女方送過去。

背背篼的人也不是亂選的,口條還要利索,到女方家時,一件件的定禮擺在桌上,“背背篼”的人還要說些四言八句吉利話。

女方收下定禮,這門婚事才算正式定下了,接下來才能開始“請期”,擇好良辰吉日,籌備婚禮,準備迎娶姑娘進門。

請期,即是請人測定良辰吉日後,將結婚日期告知女方,亦稱《期簡文》。如“文定厥祥,造舟為梁,佳期查就,預報華堂。乾命某某某茲定於農曆某年月日結緣”。

女方收到期書文後,如表同意,便以《知簡文》回告,如“已聞雅見,喜此相逢,敬呈草字,凡事仰從。”

……

事情好說不好乾,到了篾匠叔這裡,就有點麻爪。首先沒媒人,然後沒父母,最後連親人都沒有,整個一三無產品,這場婚禮怎麼辦,剛開始的時候把老媽都愁壞了。

後來李君閣靈機一動,這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人士,乾脆把王婆婆拉過來,補了個紅包算是請來的媒人,以後有啥事體就由王婆婆來出謀劃策了。

這也是有先例的,男女雙方已經耍起了,兩家才去找媒人的情況,有個專業術語叫“安媒人”,表示兩家是守禮的,還遵循著“明媒正娶”的傳統習俗。

王婆婆一出馬,事情似乎就變得簡單起來,村裡比篾匠叔長輩兒的也不老少,找最親的來,那就四爺爺做女方長輩代表,李君閣奶奶做男方長輩代表。

然後男方家就放在木樓新房子那裡,女方家就放在篾匠叔老房子那裡。

這才叫提綱挈領,這兩件大事兒一落實,婚事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操辦起來了。

然後就是請人,備禮,李君閣將事情丟給王婆婆跟老媽操持,自己就不管了。

王婆婆拍著胸口說保證辦得巴適,李君閣到時候隻需要賣憨包力氣就行。

到了初六這天,李君閣離開了李家溝,今天要陪老媽回娘家,去紅水河邊的白米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