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煉刀
阿音笑道:“你這一肚子稀奇古怪的冷知識都是哪裡來的?”
李君閣笑道:“當年夾川不是鹽碼頭嘛,有記載說渝州鹽也從夾川入黔,我就奇了怪了,一查過去,渝州還真出過鹽,而且老祖宗的辦法實在是了不得。”
阿音不斷地往兩個泥球金字塔上澆水,整個龍窯上空水汽蒸騰,水桶裡的海水下去得很快。
李君閣拿出根生木棍,從尖頭那裡鋸開,那楔子錘進去一半,木棍張開一個口子,成了一個鑷子。
李君閣在鑷子上糊上泥漿,送到窯上烤乾,很快鑷子上糊上厚厚一層乾泥,抗火性能就要好得多。
見爐火已經燒旺了,李君閣便將螺釘送到炭火上燒紅,然後夾出來,小心地將螺釘頭子錘打成一個改錐一樣的小鑿子。
拿出一根一尺長的硬木,在中間拿小鑿子的另一頭燙了個淺洞,然後又將小鑿子放爐火裡燒紅。
將椰油取出一碗,夾出一些火炭來,圍在陶碗的下邊,將油燒熱。
將小鑿子取出來,先拿鑿口在熱油裡點了一下,再點了一下,然後整個沒入油中。
熱油上方小火苗一閃而沒,等李君閣將鑿子出來,已經變得極度堅硬了。
拿竹改刀將手鋸上的剩下三顆螺釘全部取下,李君閣又做了一把大鑷子,將鋸片送入爐膛裡加熱。
利用做鑷子的木棍和卡在中間的楔子之間那點空隙,李君閣將鑿子頭插進去,然後拿燙過小眼的那根木棍放螺絲上旋緊拔出,一個鑿子就完工了。
鋸片長度有半米,爐膛有四十公分,沒有辦法將鋸片全部受熱均勻。
李君閣也不強求,隻將鋸片前三十公分燒成亮紅色。
接下來需要阿音幫助了,李君閣讓阿音將鋸片夾住,平放在大石頭上,他自己則拿著石錘鑿子,開始從鋸片紅亮的位置十五公分處狠狠地鑿下去。
鋸片前段已經回火變軟,加上燒得紅亮,那就更軟了,一錘下去就留下一個小牙印。
每鑿一次,李君閣還要將鑿口放涼水裡降溫,然後在衣服上快速捋兩下擦乾,在來第二下。
就這樣跟鋸條走向成四十五度鑿下去,反複燒鑿幾次後,鋸片漸漸有分成兩片的趨勢。
等到最後一次燒紅後,李君閣讓阿音用石錘壓著燒紅的哪段,自己輕輕地掰動鋸片,上下幾次後,鋸片終於分成兩片,一片三十多公分,一片十幾公分。
這次長短鋸片都能完全放入爐膛了,李君閣將兩片鋸片都放入爐膛回火。
燒紅後,李君閣將剛剛鑿出的刀口拿錘子兩邊修整了一下,讓它變得規矩。
接下來,兩人開始吃飯。
吃過飯,月亮就上來了,李君閣開始在砂石上磨兩塊鋸片。
因為硬度已經大大降低了,所以成型非常快,不過李君閣也沒有讓刀片更加鋒利,隻開出V口就算完事。
……
一夜無話,第二天早上起來,兩口大缸中已經積起了厚厚一層粗椰油。
兩人草草吃過早飯,開始各自的工作。
李君閣又開始加火,順便取碳,同時不忘往泥球上澆海水。
阿音去收集海藻,乾草準備燒火,收集灰燼。
泥球上昨天好些桶海水下去,已經能看到每個上邊都堆起了白色花紋,那就是粗鹽。
李君閣將泥球重新翻了一下,上麵的擺下麵,下麵的擺上麵,繼續澆水。
等到柴變成碳,李君閣又取過一個螺釘,燒紅後錘成一頭寬尖,一頭窄尖的釘子。
自然冷卻後,趁回火後的釘子軟,李君閣將兩頭都打磨成槍頭型,寬尖的寬度正好和長鋸片上的孔眼寬度一致。
然後同樣工藝,將釘子燒紅,拿兩尖在熱油裡淬硬,這就得到了一個兩頭都能使用的鑽頭。
這下壓力鑽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取出一個兩頭封閉的竹筒來,取節頭凹下去那一麵,在邊上鑽出一個孔,在中心位置鑽出一個孔。
邊緣那個孔用來走氣,中間那個孔用來進油。
在邊緣那個孔上塞上一根直徑一樣的竹管,這樣即使裝油時油脂沒過那個眼,那個眼也不會被堵住。
然後開始往竹筒裡灌油。
灌完油後,將竹筒插到煙囪旁邊隔熱的溝底,免得不小心踢翻了。
然後開始熬製新的一鍋椰油。
熬油的時候,就準備處理刀具了。
先處理小刀,燒紅後還是用昨天的鑿子在沒尖的那一麵光背的地方鑿出幾個缺口,自然冷卻後拿帶刃的燧石將缺口擴成小凹槽,鋸齒那邊處理比較簡單,將鋸齒磨下去一半就算完事,到時候用來綁紮加柄。
處理完形狀,開始敷泥。
在刀側堆起一層稀泥,鋸齒那邊厚,越往刀刃處越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