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生瓜蛋子(1 / 2)

“李廣代表的是世家力量, 古代喉舌基本掌握在世家手中,三分功勞也能吹十分了。但在我看來李廣和衛霍作對比純屬越級碰瓷了,同期的程不識就比他強很多。巧了, 也真很多人喜歡把程不識和李廣放在一起比較他們的領兵方式。”

“在大漢還是以防禦為主時,李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時,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也是駐邊太守。最有趣的是這兩人的領兵方式截然相反, 程不識領兵非常嚴謹, 所部紀律嚴明, 有明確的指揮係統, 士兵訓練嚴格刻苦。”

“程不識所部以步兵為主, 因此行軍速度不快, 大約也是這樣漢武帝沒有派他出征匈奴。程不識出戰時, 其部是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前麵一定會安排斥候, 左右一定有掩護,各隊互相呼應,互相照管。哪怕紮營這種被認為最適合攻擊的時候,敵人都找不到想衝營的機會。”

“馬邑之謀為什麼沒有程將軍呢?程將軍會用斥候哎,會用斥候哎, 會用斥候哎!我是真不懂李廣他們怎麼做到敵軍距離自己不到百裡,來了複去, 幾天後才發現的。即便是古代的行軍速度, 百裡的距離斥候快馬半天就能來回啊。”

“斥候有多重要?李世民領兵的時候, 甚至親身為斥候探軍情。馬邑之謀不管是安排了斥候但斥候沒有及時探到消息還是乾脆就沒設斥候,領兵的將軍都有責任。前者是用人不當,後者是蠢如豬!”

“沒安排斥候這事, 你們不要覺得這不可能,發生在李廣身上一點不奇怪。李廣最後一仗,不就沒帶向導嗎?明明有過迷路前科還敢不帶向導不和大將軍辭行出發,又迷路了,不反省自己準備不充分,怨天尤人怪大將軍讓他做後衛,活像個怨夫。”

“這不就是考試不帶筆,全怪老師讓我坐後排嘛!”

劉徹:朕也很想知道,馬邑之謀這些個蠢貨到底有沒有安排斥候啊!!!

“還有引誘匈奴人進來,知道留牲畜為餌卻不知道留人,不知道是仁慈還是什麼。聶壹一介商人敢主動請纓誘敵,漢軍之中就沒有人敢誘敵?再不行從死囚中選敢死隊,戰死給撫恤,贏了赦死罪啊。”

“慫宋尚且不缺熱血漢子,大漢朝要是連誘敵的士兵都沒有,打什麼屁匈奴,直接把家產攏一攏,跪下當奴才吧!”

“慈不掌兵,我聽過最直白的解釋就是,為將者就是選擇一部分人赴死去換取更多人生存的機會。這話聽起來有些無情,可如果做不到,隻會死更多人,麵臨更多損失。”

“同袍情為什麼被稱為世上最深厚的情誼,因為同袍就是我之命為彼之命,彼之命可為我之命。全軍覆沒或由一小部分人的九死一生換取大部分人的生,我想不管是負責冒險誘敵的人還是其他人都會毫無不猶豫的選擇後者。”

“可能有人覺得這話從我口中說出來或許太輕,畢竟我沒進過軍隊。但以我身堵槍眼,以我血肉之軀頂炸藥包,烈火焚燒巍然不動,犧牲一人以換萬人之福祉,犧牲一人以換天下之太平,是先烈為我們親身示範過的。很殘忍,但這就是戰爭的真相,上了戰場就要做好犧牲的準備,隻有舍己才能得己。”

“為將之人可有仁,但決不能優柔寡斷。瞻前顧後不是仁,是無能,是害人。將軍的一個決策可能斷許多人的生死,但將軍正確的決策也會帶著更多人活著回來。”

“好了,讓我們回到正題,程不識這種領兵方式有什麼好處呢?那就是不出錯,敵人找不到你的弱點。程不識領兵打順風局,是穩紮穩打,不會翻車,打逆風局也不容易全線崩潰。後麵這點很重要,尤其是大軍團作戰時。”

“還記得前麵提到秦良玉去援明軍卻被潰散的己方軍隊衝散陣列導致失敗嗎?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因為明君軍紀鬆弛。”

“如果換作程不識的領兵方式呢?程不識有一套紀律分明的指揮係統,這種製度下,長官死了,立即就會有副手接替指揮,士兵也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跑,陣腳不亂,即便敵眾我寡的劣勢,隻要所部不亂不潰散,就能減少傷亡。”

“麵對程不識這種穩紮穩打的將軍,匈奴可以說無從下手,因此程不識有不敗將軍的美譽。不過程不識領兵也有個缺點就是靈活機動不夠,打匈奴騎兵,追不上,所以也沒有重大的勝利。”

劉徹點點頭,論防守,程不識是真行家,但也卻如主播所言,程不識追不上匈奴。

“與程不識相反的是李廣,李廣以愛兵如子出名,注定他不能像程不識那樣紀律嚴明,更多是依靠恩義結交,將領與士兵關係好,又以騎兵為主,作戰機動性比較強,擅長以小股部隊作戰。”

“這種領兵方式說白了,就靠士兵個人素質和熱血上頭,沒有穩定性。在大漢轉變作戰策略之前,雙方多為小規模作戰。李廣沒有立下封侯之功,但也有輸有贏吧!”

“於是有人就說雖然李廣和程不識領兵方式不同,但他們一樣厲害!當時很多士兵都願意追隨李廣而是程不識。當時的士兵在局中看不破就罷了,我們後世人難道還看不破覺得李廣和程不識差不多水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