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要不要收購院線?(二)(1 / 2)

前文說道的電影製作公司和院線集團的地位問題還是屬於比較極端的情況,畢竟大家都是為了賺錢,誰也不會徹底把誰得罪死,你好我好大家好,共同把人們的錢包掏空才是王道。

再加上這麼多年的發展,院線和製作方、發行方彼此之間的關係已經有了足夠的默契,大家逐漸摸索出一套較為固定的合作模式,儘可能的平衡了各方的利益,以此避免更大的衝突發生。

在北美,發行公司和院線的合作有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議定保底價”模式,比如一家影院上映四周,要付給發行方固定數額的錢,也被俗稱為“對du”,這種模式目前在國內大行其道,沒辦法,市場上的遊資熱錢太多,當然,大部分還不那麼乾淨,而娛樂圈是公認的xi~錢聖地。

於是,來自各個方麵的資金一股腦的湧進來,可這些資金的背後都不是專業人士,讓他們從頭到尾了解電影工業的操作流程純粹是浪費時間,倒不如直接砸錢賭一把,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要知道,這些手握巨資的主從來不缺少魄力,直接用自己成立的小發行公司砸出一個高價,把電影直接買斷,然後拿到電影院去放映,隻要du對了一次,也就可以在業內站穩腳跟,之後無論是參與投資也好、參與發行也罷,路也就好走多了。

與普通發行相比,保底發行主要有兩大特點或者說優勢:一是投資方在影片上映前就能回收原本在影片下映1年後才能拿到的票房分賬款;

二是電影項目風險由投資方轉嫁到發行方,因而要求保底發行參與者對影片票房有更精準的預期,但更多的是腦袋一熱,被人用PPT一忽悠,就跟人搶破頭用遠超預期的保底價格砸下影片,來為自己搏一個前程。

當然,對於大公司來說,保底也是個非常好的盈利點,2013年,華藝兄dei曾為星爺的《西遊降魔篇》保底3億,票房超出3億的部分,華藝兄dei的分成為70%;此後,另一個發行巨頭伯納影業也為韓han的《後會無期》保底3.5億,票房超出3.5億的部分伯納按40%分成。

這兩部影片的保底顯然沒有《心花路放》帶來的話題度高。

在2014年,Z影與摩天輪公司給《心花路放》片方支付了1.25億,保底5億發行,而影片最終票房為11.7億。

此後,越來越多的影片開始采用這種方式發行方式,因為大家都看到了甜頭。

比如,西貝那個騙子的電影公司為吳玉森的兩部《太平輪》保底8億,ju角映畫為超級大爛片《梔子花開》保底4.3億。

像《美人魚》、《後會無期》、《梔子花開》這樣本身口碑一般而話題熱度高的影片,保底發行是票房的助燃劑,讓發行方獲利很多。

但之後上映的一些片子,因為爭奪蛋糕的人太多,導致價格保底價格飆升,最後賠個7、8000萬都不叫事,死的那叫一個慘,也直到這個時候,大家才想起了冷靜,保底發行也就沒那麼瘋狂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