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 拚盤投資(求月票)(2 / 2)

可是呢,稅收優惠政策不能一輩子當飯吃,於是80年代中期,裡根zf的稅製大改革取消了關於投資電影的優惠政策,再加上個人投資者在資金籌集規模、風險抵抗能力上的先天不足,機構投資者迅速取代了這些有錢的私人,成為好萊塢的外部投資主體,在機構投資者的帶動下,大量的保險基金和退休基金也紛紛進入電影投資領域。

於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好萊塢,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拚盤投資。

當然,在此之前要明確一個概念,好萊塢的公司,尤其是六大巨頭,他們真的缺錢嗎?真的有必要吸引外部資金嗎?

其實答案在兩可之間,但相比起來,用彆人的錢賺錢才是投資的精髓所在。

理論上電影公司當然可以完全依賴自有資金來拍攝電影,而且九十年代以來,次級回收渠道的豐厚利潤足以支撐電影公司拍攝億元規模的超級大片,但無一例外,所有電影公司仍然向外尋求投資。

原因有很多,比如分攤風險,提高開工數量,哭窮以讓明星和經紀人降低片酬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電影公司和外部投資者的合作,是完完全全的不平等條約,即使雙方投入相等的資金,比如說5050,但電影公司最後分得的利潤卻比外部投資者多很多。

這是因為,一部電影的票房回款,發行方總要先從裡麵扣掉占總票房10-15的發行費以及其他營銷支出,再和外部投資者平分,這當然看起來是公平的,隻不過對電影公司來說,坐收發行費把一件有風險的事變成相對旱澇保收,再加上各種會計策略,總而言之,引入外部投資者,對於好萊塢電影公司來說,是一件可以賺更多錢且降低風險的美事。

憑什麼不做?

既然電影公司希望尋找外部資本,外部資本也在尋找投資機會,雙方自然一拍即合。

但是,對衝基金的經理基本不具備電影產業的專業知識,也不太可能一部一部去評估每個電影項目的盈利前景,合作起來豈不是效率很低?

這時,派拉蒙率先找到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

既然一部一部評估太費事,為什麼不一起打個包呢?

於是派拉蒙向證券公司遊說,是這麼說的:我們派拉蒙公司曆年的內部回報率都穩定在15以上,你看你們對衝基金,內部回報率差不多是12-18,那我們的回報率水平差不多,可以一起合作呀。

對衝基金比如名氣較大的美林證券一聽真是這麼回事,那就乾啊,於是和派拉蒙簽下合同,決定透過中間商,投資派拉蒙公司2004-2005年即將開拍的26部影片,其中包括大熱項目《世界之戰》和《碟中諜3》,投資額占18,並相應分享18的利潤。

這個協議保障派拉蒙在和美林投資集團結算之前,要提取北美總票房的10作為發行費,這其實就是派拉蒙內部回報率高的秘密,所以實際上美林到手的分成肯定沒有那麼多,美林出麵的這支基金募集到231億美元,最後占總股本的20,比原計劃的18還高2個百分點。

這就是所謂的拚盤投資,打包了你一整年或者一段時期內的所有項目,直接算總收益,既方便好萊塢公司做賬,也方便金融公司用更低的風險收回本金,收割利潤。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