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七十九章 隻能是情緒(求訂閱)(2 / 2)

德國在1871年統一以來,雖然巴伐利亞獲得了最大的自主權利,但北方新教和南方天主教水火不容,使得矛盾一直存在,兩次世界大戰讓雙方的矛盾更加凸顯。

一戰最終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失利而告終,德國的戰敗使得巴伐利亞的獨立情緒一度達到頂峰,戰敗的德國麵臨著來自協約國的嚴重的懲罰,巴伐利亞也未能幸免,越來越多巴伐利亞民族主義分子懷疑當時加入德意誌帝國是否明智。

1918年奧匈帝國解體,奧地利成為了以德意誌人為主的國家,因為同奧地利有著相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巴伐利亞希望加入奧地利的呼聲不絕於耳。

就在此時,共產主義思想也開始席卷歐洲,巴伐利亞一度獨立,成立了短暫的“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

然而,出於對共產主義的恐懼,加上以英國為代表的列強不希望過分削弱德國,最終巴伐利亞獨立的希望胎死腹中。

一戰後的懲罰性苛刻條款使得複仇情緒始終彌漫在德國的上空,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嚴重打擊了德國。

**通過選舉上台,成為了德國的第一大dang,但在巴伐利亞卻是例外。

由於一戰德國戰敗後的巴伐利亞的民族主義情緒達到頂峰,當地成立了以推動巴伐利亞獨立為目的的巴伐利亞人民dang,在全德壓倒性支持**的情況下,**在巴伐利亞天主教徒中的支持率竟一直低於巴伐利亞人民dang。

隨著二戰中德國敗局已定,巴伐利亞民族主義者積極尋求同盟國支持巴伐利亞獨立。

但美蘇冷戰導致東西德分裂,巴伐利亞獨立會嚴重削弱西德對抗東德的資本。盟國不可能支持巴伐利亞獨立,但允許巴伐利亞在西德擁有更多的自治權。

為對抗蘇聯和東德勢力,戰後美國全力扶持西德,為西德經濟的起飛奠定了基礎。

隨著製造業的轉移,巴伐利亞也完成了經濟的轉型,曆史上的巴伐利亞因為地處內陸山區,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經濟發展不如以平原為主的北方。

隨著二戰後德國工業轉移中,大批高科技和工業企業選擇了向南部轉移,巴伐利亞成為了德國的新興工業中心和經濟最發達的州。

1990年代,東德並入西德,統一的“新德國”屹立在歐洲的版圖中,但東德的加入使得德國麵臨東西部差距越來越大的困擾。

為了促進東德地區的發展,zf通過財政轉移、zheng策支持、資金投入等方式來發展東部的經濟,到兩德統一20周年之際,大約1.4萬億歐元資金湧入到了東部地區。

榮譽越多,承擔的責任也就越多,gdp總量全國第二、人均gdp第三的巴伐利亞州自然要承擔更多的重任。

但高額的稅收卻沒有換來相應的回報,巴伐利亞州獲得聯邦的撥款比東德的州要少很多,德國國內不合理的分配政策引起了許多巴伐利亞人的不滿。

此外,作為歐盟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德國不僅承擔著更多的援助欠發達國家的重任,在歐債危機中,還承擔了幫助希臘等債務危機嚴重國家渡過難關的重任。

眼看創造的財富流入“窮地方”和“窮國”,巴伐利亞居民的不滿情緒日趨高漲。

但德國的法律規定任何地區沒有脫離聯邦獨立的權利,使得巴伐利亞的獨立的操作起來幾乎是不可能。

分裂情緒的高漲更多的是對zf政策的不滿情緒發泄和呼籲zheng策改革的訴求,而不是真正付諸於實際行動。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就算巴伐利亞人沒有能力真的鬨獨立,但他們認同自己為德國人的基礎是“巴伐利亞人第一,德國人第二”。

巴伐利亞至今依然強調自己與德國其他地區的不同,在德國各州中特點鮮明,獨樹一幟,始終保持著對於當地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感。

這一點和西班牙加泰地區以及英國蘇格蘭地區何其相似?

加泰羅尼亞位於西班牙東北部,瀕臨地中海和法國,風景秀麗,經濟發達,從地理上,就天然具備獨立的優勢,這一點比巴伐利亞強得多,至少加泰有自己的出海口,換句話說就是有退路,不像巴伐利亞,真打起來連個向後退的縱深空間都沒有。

而從曆史的角度上看,那就更不用說了,加泰地區和西班牙地區的曆史糾葛,可比巴伐利亞之於德國複雜得多,說起來那真是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但還不能不說,畢竟沒有這段曆史糾葛,也就不會造成雙方如此之深的對立情緒。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