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嘉華笑著鼓勵他:“加油哦!我們的國家百廢待興,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建設,去發展。知識改變命運,未來四個現代化的實現,要靠你們啦!”
“嗯,為了以後讓咱們農場用上收割機,家家戶戶有電話和電視,我會好好學習的!”
“嗬,彆光喊口號,希望你在學校待兩天之後,還能這麼有信心吧!”
.
青河村的耕讀小學,設在一座改良的土地廟裡。
教室隻有兩間,八歲以下的是低年級,八歲以上的是高年級,大部分孩子念到高年級,就徹底回家務農了。
學校每天安排兩個老師,由大院的十幾個知青輪班教學。
今天值班的老師是蔡小菊,一個知書達理的姑娘。
“校同誌,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你願意送孩子上學,真是太好了。”
她熱情地介紹,“這裡每天上兩門課。上午十點開始,下午四點結束,中午休息兩個小時。午飯可以自備乾糧,也可以去農場的食堂吃,但要花糧票。”
“娘,我有高粱饃饃。”校大寶晃晃背簍。
“吃冷飯可不行。”
校嘉華拿走背簍,隻把裝有筆和本的布袋扔給他。“裡麵有糧票,中午去食堂解決。”
她又對蔡小菊說:“蔡老師,孩子就辛苦你們照顧了。”
蔡知青挺直肩膀:“為人民服務!”
.
校嘉華獨自離開學校,並沒有急著回家,而是走到竹林裡,她需要一把上好的魚竿。
魚線是供銷社買來的棉線,魚鉤是被燒彎打磨的繡花針。她試了好幾次,一把看上去勉強還行的魚竿,終於做好了。
校嘉華沿著青河走,找到一片蒲草和蘆葦較多的地方,老僧坐定。
不得不說,釣魚,這個上輩子唯一的休閒愛好,給了她極大的幫助。
曾經,校嘉華喜歡一個人去海島釣魚,是為了暫時性逃開紛擾,一個人靜靜地想事情,讓自己保持理性和沉澱。
而現在,校嘉華重新拿起魚竿……是為了讓自家崽有肉吃。
高粱饃饃做成的魚餌不太理想,校嘉華等了半天,魚鉤一動不動。
她隻好忍著心理不適,在河邊挖蚯蚓,換掉魚餌。
老道的釣魚經驗,讓她很快釣上來兩條草魚,每條都有兩斤重。
這運氣,簡直歐皇附體了。
家裡沒有存儲條件,校嘉華見好就收,早早收工,打算明日再戰。
來到鄰居家,小石頭正和丫丫扯著一根橡皮筋,玩得不亦樂乎。
“寶貝兒,看看這是什麼?”校嘉華亮出戰利品。
“魚,魚?”
兩個寶寶激動壞了,他們顯然也知道魚肉的鮮美。
“琴嬸,送給你們。”校嘉華大方地分出一條。
王桂琴連忙拒絕:“這怎麼能行,太貴重了,這得多少錢才能買到!”
“沒花錢,我自己釣的!”校嘉華向她展示背上的魚竿。
“笑笑,你可真厲害,以前多少人下河釣魚,幾乎沒人能成功釣上來!”
校嘉華也不好解釋,釣不同品種的魚,和魚鉤的形狀、好壞有莫大的關係。
她隻能將此歸結為運氣。
“琴嬸,魚釣得多,我家吃不完,您不收就浪費了。而且,這魚雖然新鮮,我也不知道怎麼料理,您可得教教我!”
兩個孩子早已垂涎三尺,王桂琴也不再推脫,“我先教你做清蒸魚,回頭再釣了,你就做成魚乾,可以放很久。”
“琴嬸,謝謝您。”
下午,校嘉華拎著一整條清蒸魚回屋裡,去掉骨頭剔出肉,細心地喂給小石頭吃。
“我們吃一半,剩下的留給哥哥好不好?”
“好噠,哥哥,上學,辛苦……”和丫丫待了一上午,小石頭的語言能力簡直突飛猛進。
傍晚,校大寶終於放學了。
他走進院子,步伐卻有些沉重,連滿院的魚肉香,都沒有注意到。
“怎麼了?”校嘉華奇怪地問。
“娘,我不想上學了……”
校大寶哭喪著臉,“數學,還有拚音,也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