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不同時代的審美標準,當然也是不同的。
依照時下人的審美,如果說趙勇是濃眉大眼的精神小夥,那麼梁高峰,就是又紅又專的知識青年。
梁高峰戴了一副銀邊眼鏡,體貌斯文,卻又驕矜健談。擺個“向前進”的姿勢,標準到能被畫進宣傳牆。
他家世不錯,據說父母都是縣城糧食局的,職位不高,但和糧食相關,就是妥妥的“富二代”,難怪會成為不少女生的傾慕對象。
但以校嘉華的審美來看,這位同誌跟“校草”相比,恐怕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因此,反應過來後,校嘉華隻是禮貌地叫了他一聲,“梁知青。”
是的,梁高峰剛剛結束兩年的工農兵大學,同樣麵臨著不得不上山下鄉的問題。
好在他父母有關係,和供銷社公司打了招呼,讓他去農村的供銷社,一邊插隊,一邊做供銷社的會計。
而最近,新開的農村供銷社,就在青河村。
梁高峰看到校嘉華,高興地說:“笑笑,原來你老家也在青河村,真巧,下午的貨裝完車,我們一起回去。”
王經理取出鋪貨清單,聽梁高峰這麼說,也好奇:“原來校同誌和梁同誌以前認識?”
梁高峰:“我比她高兩級。”
校嘉華:“我們並不熟悉。”
兩人異口同聲,其他人愣住了。
校嘉華解釋:“高一時,應學校安排,我們給優秀畢業生獻過花,聽過梁同誌的畢業演講。不過,後來就沒再見過了。”
梁高峰點頭:“是的,校同學曾在學校食堂勤工儉學,我印象深刻。”
校嘉華:“……”他可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那段時間,一到飯點,原主碰見這位梁學長,總是給他多打半勺米飯,印象能不深刻嘛。
校嘉華不想再討論這個,接過清單,開始梳理貨品。
王經理說:“我和小許商量過,你們場地夠大,第一次上貨,我給你們按照鄉鎮供銷社的標準來,吃的、穿的、用的一應俱全。”
“王經理,謝謝您的好意,但是也不需要那麼全啦。”
校嘉華取出鋼筆,在紙上勾勾劃劃,“調料和洗化是必須品,要多一點。搪瓷品和鐵農具適量。布匹隻要鮮豔的,暗色的少一點。糧食隻要白麵和好米。木、竹製品,不需要……”
“這麼挑剔?”許主管不太理解,“為什麼不要黑灰布料?不要粗糧和竹子木材做的東西?這些在鎮上還是暢銷的。”
“目標客群不一樣的。”校嘉華笑著說:“鎮上有工廠、工人,農村就隻有農民。老鄉們隻有過年,或者相親結婚時,才買布做新衣服,平時都穿舊的。甚至有些老人,家裡還有織布機呢。”
“明白了,高粱玉米麵什麼的,你們肯定也不缺。”
“是,至於竹製品,山上有竹林,村裡有木匠……”
校嘉華最後總結:“城鎮人口多,大家手上都有工資,供小於求的情況下,什麼東西都好賣。但是農村人數有限,而且地點固定,鋪貨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供銷才能轉得開呀。”
王經理讚歎:“受教了,看來我們隻有城鎮經驗還不行,以後想開發農村市場,還是要多考察、多調研。”
許主管看著被七改八改的清單,臉色不太好。
“哼,校同誌沒乾過采購,甚至沒乾過營業員,這樣鋪貨行不行,誰也不知道。”
校嘉華也不辯解,隻謙虛道:“許主管說得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還是要等開業了才知道。”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聽起來很有道理,你在哪本書上看到的?”梁高峰突然問。
“呃,好像是《光明日報》的評論員文章?”
“什麼時候刊登的,我怎麼沒看過?”
“具體哪一期,我也忘了。”
校嘉華打著哈哈,繼續和許主管核對貨品。
謹言慎行,謹言慎行,她默默告誡自己。
.
中午,梁高峰掏出糧票,要請校嘉華去國營飯店吃飯。
校嘉華婉拒:“謝謝梁同誌的好意。我要先去一趟新華書店,給我兒子買一些學習教材。”
“什麼?你已經結婚了,還有孩子?”梁高峰難以置信。
校嘉華也不瞞他,“嗯,畢業就結了。”
“結婚了?為什麼你還住在青河村?丈夫是什麼樣的人,他對你好嗎?”
校嘉華用不悅的眼神提醒他,這些問題逾矩了。
“對不起,笑笑,我隻是覺得你太小了,才剛畢業,不該結婚這麼早。”
“結婚是因為遇見合適的人,而不是因為年齡的大小。”
校嘉華再次提醒他們的關係,“希望梁同誌,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多多指教。”
新華書店距離供銷社公司並不遠,為了節省時間,校嘉華還是花五毛錢,坐了趟人力黑三輪。
縣城的新華書店修建得非常氣派,整整兩層樓。
一樓開櫃售書,大桌子間隔排開,上麵擺滿了各類書籍。
讀者們個個穿著綠軍裝、中山裝,乾淨又體麵,圍著桌子,小心翼翼的翻閱圖書。
大家都屏息凝神,看得非常投入。即使人來人往,也沒有發出一丁點噪音。
買書是不需要票的,校嘉華依照白恪言的清單,很快選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