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利之策(上)(1 / 2)

【然後,讓我們談漢武帝晚期國內經濟問題。

之前說到,因為連年征戰,軍民所承受的負擔越來越重,到了劉徹執政晚期,國內經濟已經成為亟需解決、不可忽視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國強”和“民富”的衝突。

事實上,正如後來桑弘羊在鹽鐵會議上提出的,著名的“桑弘羊三問”所問的那樣:

“帝國運轉光靠農業的稅收遠遠不夠,如果不實行國有專營製度,錢從何來?”

一旦爆發戰爭、災荒等急需用錢,國庫卻空空如也,該怎麼做?”

如果中央不把重要財源掌控在手上,一旦國內分裂勢力起兵造反,該如何抵擋?”】

桑弘羊呼吸一滯,目眩神迷地盯著天幕,仔細思考那三個問題。

稅收不夠,錢從何來?

急需用錢,該怎麼做?

國內有戰事發生,該用什麼抵擋?

桑弘羊出身於商人家庭,年紀輕輕就對經商頗有心得,十三歲就因為“精於心算”名聞洛陽,入宮伴讀。如今他剛剛弱冠,雖然早已顯露了大經濟學家的本質,但是他的能力更多的隻是一種直覺,而不能說出所以然。

但是,他敏銳地感受到,那個“後來”的桑弘羊邏輯嚴密,早已形成了完整的經濟理論體係。

未來的我,會成為這樣的人物嗎?

桑弘羊幾乎是夢幻地想。

【為了解決這三個問題,劉徹和他的經濟政策主導者桑弘羊實行的措施一個是鹽鐵酒專營和鑄幣權收歸中央,也就是國營經濟;另一個是“算緡令”、“告緡令”以及商人不許有田,也就是重農抑商。

當然,國營經濟的本質也是重農抑商,但是因為其在劉徹的經濟政策裡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們將它單獨拿出來說。

平心而論,重農抑商的政策的確有一定的道理,也解決了相當的社會問題,比如說當時所謂的“豪強”。

“豪強”就是一些大商人。這些豪強兼並土地,為禍鄉裡,經常為了逃稅隱瞞實際的土地和人口數字。地方官和他們也大多有交情,甚至與他們有經濟上的往來,往往會對他們的罪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久而久之,國家在當地的權威就會下降。

重農抑商甚至有更深的政治目的。

在漢朝初年,實行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允許民眾鑄錢、冶鐵、煮鹽。這給了私營工商業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其迅速發展,富商大賈層出不窮。也就導致貧富差距擴大、土地和人口兼並頻繁,從而導致諸侯國坐大。

在某種程度上,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不能不說是這些政策導致的後果。

劉徹實行的經濟政策就很到位地打擊了這些人,使得最底層的平民得以偷生。

但是,國營經濟政策卻有著當時人們未能預見或者預見但不願相信的問題。】

劉徹沉吟道:“昔年文帝、景帝與民休息,雖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恢複秦末後飽經戰亂的中原,但也並不是沒有考慮過對諸侯國過於寬縱的問題。攘外必先安內,二位先王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一鼓作氣地鏟除他們。”

“如果說七王作亂是休養生息導致的惡果,卻是有些言過其實了。”

但是……

為什麼天幕總是這麼關注那些平民呢?

劉徹開始思考這個天幕剛開始播放時他就想不通的問題。

他知道,衛青騎奴出身,雖然身懷大才卻被很多貴族鄙視,但是天幕卻對他大加讚賞。

他知道,如他一般的王公貴族並不在意平民的生死,那些人對他們而言就像一個物品、可以稱量價值的一個東西,甚至還沒有一匹染色的布值錢。但是天幕卻把他們的生活水平當作評判功業的重要標準。

劉徹不在乎衛青的出身,重視他,是因為衛青能力過人。要是換成另一個平平無奇的庸俗騎奴,他才不會委以重任。

不不不,或許他連看都不會看一眼。

但是,天幕好像認為,無論貴族還是平民,有才或是無才,都有平等生存的權力。

……平等?

這位高高在上的封建帝王似乎永遠都不能理解這是為什麼,但是他開始思考。

平等。

【劉徹實行的國營經濟政策的確解決了一部分國家財政緊張的問題,短時間內獲得了巨大的好處。但是因為國營經濟天生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與民爭利,也沒有有效的手段阻止官商勾結,最終會致使民不聊生,禍患無窮。

更要命的是,執行國營經濟政策需要龐大的官僚體係,世上又不可能存在真正完全清廉的官僚體係,其損耗、貪汙和欺上瞞下都會導致實行的國營經濟政策不能達到原有的目的,上層統治者就會意圖實行更強的國營經濟政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