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梁實秋先生在《中年》裡說的“忽然覺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夥子在眼前出現,從前也不知是在什麼地方藏著的,如今一齊在你眼前搖幌,磕頭碰腦的儘是些昂然闊步滿麵春風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樣子。”
這也將是K學組組員,大學畢業之後,麵臨的第一個難題,同時這種曆史進程,也代表
著我們這代人相當一部分人職業發展過程中的尷尬和不安。
傅黎之所以沒有告訴他們,其實是想讓他們心裡充滿著對未來的激情和希望,用著這樣一份心情,去體驗屬於他們自己的大學生活。
也許,60年代的人成功立業的追求表現得比較明顯一些,會更強烈一點。常常有要做成一件事情的衝動,做事不講名利,不計報酬,這個相當突出的心理境界,因此這個時候,愛國主義不止是掛在嘴邊的,而是真正的付出行動,踴躍的為國家發揮光和熱。
毫無疑問,傅黎就是在這個充滿理想和激情的氣氛中誕生出的突出產物,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而言,60年代出生的他們,或許野獸理想失落和迷惑的一代。
因為,如果說50年代出生的是崇高理想或革命浪漫的一代的話,那70年代出生的就是現實或自然主義的一代,唯有在中間的60年代人,生長在高舉著崇高理想又隨即失落的年代。既不能也不像50年代人那樣,雄赳赳地宣稱自己雖然壯誌未酬,但是“青春無悔”,也不能像70年代人那樣敢於自由個性、追求自我。
“68一代”的成長歲月成為一種曆史轉折的印記,見證著這一群人的存在,而傅黎所帶領的K學組則承擔著曆史的意義拚命地生長,成為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一代。
“嚶嚶嚶,組長,我一定會想你的。”
“等放寒假暑假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再聚會,那時候我們都成年了,一定要嗨到天亮,不醉不歸啊!”
“你小子哭個屁,哭的和娘們一樣,彆學丁茂春,丟人死了。”
“去你的,我有他那麼娘炮嗎?”
本來丁茂春都要準備上通往北京的火車了,此時此刻,聽到他們這麼說,不由得停下腳步,惱羞成怒的道,“背著我說啥壞話呢?大爺我爺們著呢!”
“哦!要不要脫了褲子,驗證一下?”
“又來這套?”丁茂春有點慫了,怎麼一個個都惦記扒了他褲子呢?這都是得了啥怪病了?
“兄弟姐妹們,還等什麼,扒了他。”
“好咧!”
當幾年後,我們再相會,那時的山,那時的水,那時祖國一定很美,但願到那時,再相會的我們,那時的春那時的秋,那時碩果足以令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