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創作本能(1 / 2)

[美娛]歌後之路 焦糖冰 5205 字 8個月前

試鏡究竟已經過去了幾天?卡莉發現自己懶得去數了。喬治已經開始上課,大學生活步入正軌。(確切地說,是開始派對和社交……)

前世在北京待久了的卡莉,也很快就適應在紐約的生活,即使喬治還經常性地抱怨紐約的擁擠——堵車啊、排隊啊、地鐵人太多空氣汙濁啦等等等等。

嘖,沒擠過北京早高峰的他,和沒幫忙把下不去地鐵的小姐妹推出去的他,根本不知道啥叫擠。

為了不給卡莉壓力,他和電話裡的爸爸也都對試鏡沒怎麼過問。此時她正悠閒地坐在位於喬治所在校區附近的一家咖啡館裡,伴著一杯已經放涼了的咖啡,在小本子上寫歌。

周圍的顧客大多數也都是紐約大學的學生,對著自己身前的蘋果電腦敲敲打打。一眼瞥過去,斜前方戴著黑框眼鏡和帽子的小哥,正在寫一個劇本。

這種安靜和諧的藝術氣氛是卡莉所在的德克薩斯小鎮所沒有的,也是她前世所在的首都北京所缺乏的。

北京承載了太多的職能——地緣上的、政治上的、經濟上的等等,文化和藝術就隻能成為其中的一小部分。

興許是重生並未讓她的記憶喪失,卡莉總覺得這一世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和體悟更多了——這在音樂創作上是有益的,讓她能寫出更多感情複雜的歌曲,而不要求她這輩子再親身去體會、去經曆。

就像詩人和文學家一樣,“痛苦”能造就創作。音樂人也一樣,很多百轉千回的歌曲,靈感都來源於創作者或者歌手的個人經曆。

“嘿,又在寫歌?”喬治的聲音忽然在卡莉頭頂響起,之後,老哥笑嘻嘻的臉出現在她對麵的卡座。

“下課了?”卡莉對著哥哥拍在桌子上的大部頭解剖理論書籍皺了皺眉,看完這麼一本書幾乎能要了她的命,她果然繼承不了尼爾森先生的事業。

“是啊,來帶你吃飯,老爸交代過,不能讓你在紐約餓瘦了。”喬治抓過卡莉的咖啡,吞了一口,卻被無糖無奶黑咖啡的口感惡心得皺了皺眉。

對服務生示意後,他給卡莉點了一份漢堡加薯條,給自己點了一盤沙拉——喬治也開始吃得像個紐約潮男了。

“寫的什麼歌,跟我講講?”

卡莉聳聳肩,在自己的“寫歌本”上劃掉一個不押韻的詞,“腦海裡突然有了一段旋律,或者說是hook……但還不是一首完整的歌。”

“鉤子(hook)?”喬治挑眉。

卡莉蓋上筆帽,撓撓頭發,“Hook……嗯,怎麼解釋呢。就像是一種音樂上的創意?一般都指副歌部分的一部分片段、樂句。顧名思義,就像‘鉤子’一樣,一首歌裡最抓耳的部分。實際上它可以出現在一首歌的任何地方,哪怕開頭,隻要它足夠洗腦,所以這個概念一般隻針對流行歌曲。”

類似的樂句、片段,她這幾年已經寫了很多,都攢在各個小本本裡。

但卡莉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她其實還沒有找到自己最想涉足的門類和流派,還處於探索階段。

雖說音樂沒有國界,但這更多是針對古典音樂、純音樂而言的。而對於現代歌曲,歐美這邊的分類和國內還是有所差彆。即使國內近現代歌曲的製作也像歐美學習了很多——通俗、民族、美聲,是當年國內青歌賽的分類,不過這種分類當年也飽受詬病。

音樂分類的門道可以寫幾篇大部頭出來。簡單地說,大類上,歐美這邊有搖滾(Rock)、Pop(流行)、鄉村(try)、靈魂(Soul)、爵士(Jazz)、拉丁(Latin)、說唱(Hip-hop)、民謠(Folk)等等……

細分下,每個門類下還能列舉出甚至幾十個次流派。

對於創作者,音樂流派、門類的區分並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因為藝術家和市場都在不斷發展、創新,就導致流派內容的不斷擴增、以及類彆和類彆之間不斷的融會貫通——比如,有“靈魂音樂”(Soul)這一大類,指非裔美國人獨有的一種音樂。在“靈魂”大類下,更有“藍眼靈魂”(Blue-eyed soul)的說法,指由白人表演的靈魂音樂。代表人物最近的有艾米·懷恩豪斯(Amy Winehouse)。

而後來韓國音樂影響力的擴大,也讓流行(Pop)下有了“K-pop”的說法。

當然,對普通聽眾來說,你唱的什麼無所謂,隻要“好聽”就行。

雖然成長於美式鄉村音樂的傳統大洲之一德克薩斯,但卡莉畢竟帶著一個“中國芯兒”,對鄉村音樂的認識還比較膚淺,隻處於會聽的程度。

不過德州畢竟不是田納西州,她更沒有去過“美國鄉村音樂大本營”——納什維爾。尼爾森一家的“鄉村音樂情結”也不是很強烈。

所以卡莉暫時把自己的創作定位在了“萬金油”分類——“流行”(Pop)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