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賺不賺錢?(1 / 2)

本站 0zw,最快更新無限未來之科技帝國最新章節!

不得不說,從陳文浩口中說出“5萬人民幣”,將在場所有人都驚到了。原因很簡單,橫向對比差距太大,和已知的認知形成了強烈的衝突。

說到太空旅遊,在二十年前還隻是科幻電影和中的場景,即使在現在,幾家私人宇航公司成立後大肆宣傳太空旅遊這個概念,但實際上還是“說得比做得好”,尤其是用於跨大氣層飛行的飛行器,接連跳票好幾次了吧,還不是一家跳票,而是幾家都跳票。

就拿美國xcor航天公司的亞軌道飛行器為例,2015年5月的時候就號稱已經完成主翼等主要部件的安裝,當年秋季就可以交付使用。結果呢?兩三年過去了,連根毛都沒交付。最搞笑的是,飛行器麵世時間一再跳票,預定卻搞得有聲有色,2015年上半年的時候就已經超過300人預約交費,均價10萬美元,結果因為預約情況太火爆,這家公司還漲價了,飛一次的費用變成了15萬美元,理由是,“花得起10萬美元的中產階級也應該能接納提高的5萬美元。”,真是夠操蛋的。

此外,還有英國的維珍銀河公司、藍色起源等私人宇航公司也開始接受亞軌道飛行的預約,票價基本高於15萬美元,同樣的預約者如雲,同樣的成行時間一再爽約。至於近年有點被神化的馬斯克提出的“每人花20萬美元就可以到火星旅行”,隻能說是一種美好的願景。

所以彆看近幾年提到太空旅遊的新聞越來越多,其實都沒有什麼實質進展,真要統計真正作為遊客上太空的例子,依然要從2001年老毛子的聯邦航天署將一名美國富翁送上太空算起,這讓後者成為人類首位太空遊客,而這位富翁則為這次太空之行付出了2000萬美元。隨後又陸續有6個人通過這次方式進入了太空,單價依然是2000萬美元這個天價數字。

所以當幾年前,幾家宇航公司將進入太空的門檻定在了15萬美元甚至更低時(雖然至今還未成行),不少媒體和探險愛好者拍手稱快,反應非常熱烈。

儘管如此,太空旅遊依然還是頂著“富人俱樂部”的名號,其實也沒說錯,15萬美元,就算放在歐美發達國家,有多少中產家庭能一次性拿得出這筆錢?還不是因為生活必需,而隻是為了在地球的高空晃悠一圈。

而5萬人民幣,折算成美元還不足8000元,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都算是觸手可及。

“這麼低廉的收費,公司能盈利嗎?”這是在場高管都想問的問題。按照陳文浩之前所說,用於載人的飛行器有四個座位,坐滿了也就20萬人民幣的收入。這麼點錢,讓飛行器起降一次的費用夠不夠?

“大家要形成一個新概念,從我們開始,跨大氣層飛行器的進步將是跨代式的。其意義不亞於人類社會的生產能力從手工作坊時代進入到蒸汽機器時代。”

陳文浩解說的聲音並不高昂,但是內容卻高調得震耳發聵,眾人停下了手中的事情,停住了和同事的小聲討論,將所有注意力都投注到他這裡。

“我今天不想談電推進係統的科技含量和創新意義,我隻想告訴大家一組對比數據:美國航天飛機服役時期,每次進入太空可負載22680公斤的貨物,每次發射的綜合成本為5億美元,每公斤貨物送進太空的費用大約是2.2萬美元;美國的spacex公司,對外宣布其龍飛船載重量超過3300公斤,而且可以從外太空運回同等重量的貨物,折算下來,每公斤貨物去一次太空的單價不超過2萬美元,如果多次發射的話,每公斤費用可以降低到1.8萬美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