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發展?!
太子標想要開口反駁。
然而他思考了半天,卻怎麼都找不到反駁的話語。
就連李祺舉的那個例子,洪武花機,太子標可謂是曆曆在目。
畢竟當初李文和帶上他一起改良了提花機,還因此平白撈了個仁德賢名。
而洪武花機作為太子標仁德的象征,朝廷自然是大力推行到民間,將民間花機逐步取代。
事實也正如李文和所說,洪武花機普及之後,老百姓在相同時間內能夠織出更多的布匹,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大大降低,連帶著絲綢布匹的價格也降低了下來。
但是,番邦使者並不知道這一點!
這些年來,大明對外出口的絲綢布匹,還是保持著同樣的超高價格,從裡麵賺取差價!
彆人不清楚,他朱標這個太子還不清楚嗎?
太子標清楚這裡麵的利潤,李文和就更加清楚了。
到了大明中後期,中國絲綢的均價是每匹六錢銀子(萬曆到崇禎年間的均價都是這個數),而倭國市場上的中國生絲價格一斤就高達五兩一錢白銀,成品絲綢的價格更高,雙方的差價高達十倍!
在十七世紀大部分時間,中國運往日本的生絲是在十五萬斤左右,也就是十五萬匹絲綢,在十七世紀五六十年代戰火紛飛的年代,中國商人每年從日本運走了六萬七千五百公斤白銀!
二道販子葡萄牙人,每年要從中國進口一千到兩千五百擔生絲(十萬斤到二十五萬斤),賺取每年六十萬兩白銀的差價;空手套白狼的荷蘭人也是絲綢市場上的大玩家,他們攫取了剩餘的絲綢市場,加上蔗糖貿易每年可以從日本運走三十多噸白銀!
為了給中、葡、荷三國奸商付賬,德川幕府甚至直接把石見銀山新鮮出爐的白銀直接送給到船上,這就是日本著名的酥瑪銀。
到了崇禎年間,皇太極的要價不多不少正好是中日絲綢貿易兩年的全部貿易額,他索要的每年十萬匹絲綢也差不多就是中日絲綢貿易的份額。
人家不是不知道這其中的恐怖利潤,相反皇太極還曾派人在皮島和毛文龍進行過貿易,皮島也是中日貿易的重要樞紐,滿清皇帝在入關後也插手過中日貿易,因為利潤實在是太恐怖了,隻要出海就能翻上十倍乃至數十倍,白花花地撿錢!
其實大明中後期因為土地兼並嚴重,朝廷收不上來賦稅,政府很是艱難,但難的不是沒有財源,而是大明皇帝和士紳縉紳的眼光全都盯在土裡刨食得百姓子民身上,隻會欺負老實人,生生地把老實人都逼的走投無路要和他們拚命!
清軍入關後,鄭成功靠著小半個福建就能和清軍打拉鋸戰,原因就是鄭成功壟斷了中日貿易,有日本人的銀子當軍費。
或許有人會說,崇禎是眼界不開闊,但出身東南的東林黨人卻沒人提過這一點,相反還一直堅守太祖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其背後真正原因不言而喻。
畢竟白花花的銀子,誰又不心動呢?
李文和同樣心動,所以他選擇將這海外貿易控製在自已手中!
倭國現在雖然變成了大明的奴隸國,可奴隸也是分等級的,胡元那套“諸色戶計”製度就很是不錯,完全可以應用在倭國那邊,上等貴族時不時地賞賜些大明的絲綢布匹,他們就甘願給大明效死,如此一級一級地控製下來,用不了多久這些倭人就會習慣大明的奴役!
到時候,倭國與濟州島,將會變成兩隻下蛋的金雞,源源不斷地為大明產出錢糧!
“標哥應該也知道,這裡麵有多大的利潤了!”
“而這些利潤完全可以轉化成大明發展的動力,國家的最大作用就是在發展國力的同時還能惠及民生,隻有百姓真心擁護這個國家,這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孤明白了。”太子標點了點頭,“文和你是打算用利用工業打造出一個新的利益集團,用於對抗儒學的士紳利益集團?!”
李祺臉上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