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石墨!你們懂個錘子煉鋼!(1 / 2)

一個月,眨眼而逝。

這期間遵化鐵廠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尤其是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爐,更是令人望而生畏。

而李祺也沒有閒著,他親自去了一趟山東,尋常一樣煉鋼必備的東西——石墨。

山東青島是中國石墨工業發源地,有“中國石墨之鄉”的美譽。

因此有著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李祺想找不到都難。

緊接著,一車車的石墨被送入了鐵廠,然後在鐵匠的加工之下,變成了一個個耐高溫的模具。

停工一個月,雖然鐵匠們不能再煉鐵了,但是李祺承諾的工錢卻是按時發放,甚至做到了按天發放,所以鐵匠們也不鬨事了,反而是對李祺頗為敬佩,畢竟在這個年代能做到言而有信的好官,那可真是不多了。

不但給他們吃飽飯,而且還給他們發工錢,這是所有工匠先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有了工錢,而且拿到了工錢,這才是匠人們真正在意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短短一個月後,匠人對於李祺的命令可謂是言聽計從,一車車石墨被送入鐵廠後,立刻就成了絕佳的耐高溫材料,成為了一座座高爐的內壁建材。

一個月的時間,先前幾十座煉鐵爐全部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起而起的高爐,高達七丈,直插天穹。

李祺在李大牛等一眾老匠人的陪伴下,開始巡視起了這些高爐。

李大牛正是先前對李祺提出質疑的老匠人,打了一輩子鐵,經驗可謂豐富。

而這些高爐也是他領著百名老匠人一起商議規劃,然後帶著鐵廠內的匠人鑄就而成。

這些高爐普遍高七丈五尺,高爐容積約二十立方米——比這個時代任何一座煉鐵爐都大,是當之無愧的高爐!

石墨不算什麼稀奇東西,隻不過這個時代的人還不明白它的用處,這玩意絕逼是最好的耐火材料,至少李祺現在隻能使用它的這一個用途。

其實若隻是建造一座煉鐵的小高爐,直接使用粘土築造,或者用紅磚砌都沒很大問題,關鍵是李祺希望提高它的使用壽命,於是在高爐內襯中,使用了現代煉鋼爐才用的高級耐火材料石墨,並且大幅度使用,就是希望這些高爐的壽命可以長久一些。

除了高爐外,在這個月時間內,李祺還指揮一眾匠人打造出了一個個大型風箱,以此提供充足的氧氣幫助燃燒,使得爐溫能夠達到預定值。

然後就是坩堝煉鋼了,這是比之炒鋼法更為先進的煉鋼方式,可惜的是耐高溫的材料並不多見,好在李祺成功找到了石墨。

這些石墨經過粉碎然後被匠人們塑胎成型,放到窯子裡麵高溫燒製十幾個小時,那就是石墨坩堝了。

這從古至今的煉鋼工藝,分為炒鋼、百煉鋼和灌鋼三種。

炒鋼實際上就是炒鐵,那炒鐵爐就能生產,隻不過炒出的主要是熟鐵,還有少量中低碳鋼,質量很不穩定,既冷且脆。

現如今大明軍中的製式火器,基本上全都是這些熟鐵製造,用不了幾次就會炸膛,當然不足為奇了。

百煉鋼用炒鋼作為原料,加熱後反複折疊鍛打,或用數種成分不同的原料反複疊鍛得到的,工藝複雜成本高,隻適合製造寶刀寶劍,比如演義中一般出現的“百煉刀”,那就意味著是把寶刀。

灌鋼法在《夢溪筆談》有記載:“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封泥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這三種工藝都不適合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李祺現在要的,則是坩堝煉鋼,大規模工業級彆的煉鋼!

事實上,坩堝煉鋼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在漢朝最為鼎盛,硬生生地支撐了大漢雄兵殺出了一個強漢,隻是可惜坩堝煉鋼法在南北朝失傳了,反倒是在印度得到長足發展,製造出了赫赫有名的大馬士革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