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長蘆鹽場!灶戶鹽丁的煉獄生活!(2 / 2)

李祺聞言一怔,拳頭都不自覺地緊握在了一起。

原來如此啊!

說實話,老朱陛下這個人,確實是不好評價。

你說他偉大吧,他確實偉大,他可以為了平民百姓,編寫那略顯離譜的《大誥》,可以堅決執行反貪反腐,逮著貪官汙吏就往死裡整,這一點上來看,老朱確實是一位偉大的帝王。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朱重八同誌,很多事情,做得並不地道,或者說是他的“小農思想”、“家天下”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他。

就比如那路引製度,按照大明律令,百姓凡是離開所屬地百裡就需要路引了,不然的話,士兵以逃兵論處,百姓以偷渡論處。

偷渡最輕那也是杖八十,打完即便僥幸不死那也肯定殘了廢了。

而且申請“路引”也是個麻煩事情,得先向本鄉裡甲申請,再呈報州縣審核,核準之後發給“路引”。

“路引”上麵要注明姓名,年齡,住址,事項原因,起止地點還有返回期限。

之所以這麼麻煩,就是朝廷有意限製。

所謂“路引”,就是出行憑證,其本質就是朝廷為了限製人口流動,將人口束縛於土地上的一種措施。

原因隻有一個,人跑了,地荒了,那朝廷上哪兒收稅去?

你說什麼?

世界這麼大,你想去看看?

腿給你打斷信不信?

家裡地還等著你去種呢,趕緊回家種地去吧!

說白了,這就是“階級固化”。

老朱同誌就是想要將大明天下的百姓子民死死地禁錮在那一田一地的村鎮裡麵,讓他們安安心心地耕田種地,讓他們踏踏實實地辛勤勞作,至於其他的就不用多想了,跟他們也沒有任何關係!

再比如,這戶籍製度。

大明立國之後,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選擇繼承元朝的“諸色戶計”戶籍製度,直接就將百姓子民的戶籍強行分劃為民戶、軍戶、匠戶等籍。

民戶務農,並向國家納農業稅、服徭役;軍戶的義務是服兵,於各地衛所充當兵丁;匠戶則必須為宮廷、官府及官營手工業服勞役。

此外,這戶籍製度嚴格禁止更換戶彆,各色戶籍世襲職業,不容更改,農民的子弟世代務農,工匠的子孫世代做工,軍戶的子孫世代從軍。

這也就意味著,爺爺是什麼,兒子就是什麼,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是,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們這輩子都沒有變更的機會。

說得直白一點,朱重八同誌就是企圖用這樣的一種畸形製度,來維持整個大明帝國的千秋萬代!

利用朝廷法令規定了所有子民的身份,並且這種身份是世世代代的延續下去,不能有任何的變動。

其本質上,還是“士農工商”階級的延續。

因為,讀書人是不受路引戶籍限製的,人家可以出去遊學四方,官府也不會追究責任,但是你換成農工商試試,打斷你的狗腿!

工匠原本地位就低下卑賤,還得承擔為宮廷、官府及官營手工業服勞役,得到的報酬卻是幾乎沒有。

如此一來,他們日子過得很是艱難清苦,甚至遠遠比不上那些腰纏萬貫的富商巨賈。

彆說吃飽穿暖了,連養家糊口都成了難題,甚至子子孫孫都會跟自己一樣,這輩子都沒有翻身的可能。

而且,這工匠裡麵還有一種“灶戶”,就是眼前這個黑瘦漢子,他們的生活與煉獄無異。

灶戶灶戶,就是鹽場煮鹽的。

這用海水煮鹽的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的時期,煮鹽這個傳統技藝一直到曬鹽方法的出現才逐漸慢慢的被淘汰掉。

而長蘆鹽場瀕臨渤海,自然以煮鹽為主,所以充斥著大量灶戶。

想要煮鹽就必須擁有灶戶的身份,但這灶戶卻是一個讓人絕望的身份。

他們世世代代,都隻能煮海為鹽,不得變更,不得潛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