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快口禦史!鹽運司改革!(2 / 2)

“朝廷不把灶戶鹽丁當人看,非要把人徹底給逼死了才甘心,那等這些灶戶鹽丁死絕了逃光了,難不成讓文人士大夫自己去煎鹽煮鹽嗎?”

聽到這話,韓宜可也是哭笑不得。

“這些都是應有之理。”

“那運司如何改革,文和可有想法?”

李祺點了點頭。

“運使、同知務選年壯廉潔之士,副使、判官要除進士英俊之人。官年壯,則無日暮途窮之憂。任進士,則有砥礪名節之勸。如有不為利誘者,三五年間不次升擢。”

“以二甲進士選副使,三甲選判官及雜以考選前列舉人銓補,三年查有成績,會經薦舉或節年考語俱優者,副使比照知州推升各部員外郎,判官比照知縣推升各部主事。”

“另,監察院鹽道禦史尤為重要,必須遴選剛正不阿之士,這一點老韓你心裡麵也應該清楚。”

韓宜可聽後眼睛一亮,連忙將這些記在心裡。

李祺與韓宜可聊了很久。

其實鹽商從鹽場拿出來非常便宜,但算上上下打點、算上運輸費用,再算上買鹽引的銀子,這些加起來的話,一斤鹽差不多也是要幾文錢的成本。

這個價格可以說相當低了。

所以對於鹽商而言,他們賺錢就非常的簡單,納糧換取鹽引,然後再去鹽場這邊提鹽出來,轉手再一層層的賣下去。

幾文錢一斤的鹽,轉手就賣個二三十文錢一斤,幾倍的暴利,然後下一層的鹽商再一手,加幾文錢賣給終端的銷售商。

這些終端銷售商再加上幾文錢一斤,然後缺斤少兩、滲泥沙等等的方式,最終的銷售價依然還是要高達幾十文一斤。

這還是正常的情況,有時候,這些鹽商還會根據情況加價,像雲貴地區,江西、湖南、湖北這些地方,有些地方交通不便,自身又不產鹽的情況下,鹽的價格還會更高,上百文一斤也不算稀罕。

因此,本來鹽這個東西,朝廷從中得利算是最小的,每年收到的稅銀少的可憐,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越來越少,到最後基本上就失去了這一塊的收入。

甚至於到了後麵的時候,一年下來,購買鹽引的銀子僅僅隻有幾萬兩稅收方麵更是慘不忍睹,江南地區一個富裕的大縣,一年的稅銀甚至於連一百兩都沒有。

這就是鹽政敗壞的結果。

而鹽場裡麵的灶戶則是最苦逼,因為戶役製度的限製,所以他們世世代代都是灶戶,隻能夠在鹽場裡麵一天到晚沒日沒夜的煮鹽。

而管理鹽場的官吏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都會拚命的壓榨這些灶戶,本來規定灶戶一天隻能夠工作四個時辰,可是官吏為了多出鹽,可能就會讓這些灶戶一天工作六個、七個時辰。

這多產出的鹽自然是不會上報給朝廷的,自然而然也就進了他們這些官吏的口袋了。

至於灶戶鹽丁,誰會在意他們的生死呢?

真正受益的就是士紳縉紳,大大小小的鹽商,一層層的鹽商背後其實還是士紳縉紳,一個個富可敵國,一個個吃的滿嘴流油。

很多鹽商家族原本隻是一個家族,但是因為和鹽扯上了關係,迅速就壯大起來,變成了一方豪族。

這些鹽商家族又很清楚維持自己一切的根源,所以這些鹽商家族又會不斷的興建私塾,支持自己家族的子弟讀書考科舉。

時間一長,慢慢的就會形成龐大的網絡,這也是大明中後期東林黨形成的根本原因,江南地區的讀書人本來就厲害,出的官員多,現在又是各種勾結,慢慢的就形成了黨爭,鬥的你死我活,爭權奪利,根本就不顧江山社稷。

李祺既然來了,就不會允許這種事情再次出現!

鹽政改革,必須進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