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李清歌對此早有心理準備。她深知,科舉製度自古以來便是男人的專利,如今她想要打破這個規矩,自然會遭到無數的阻礙與反對。但她更知道,隻有勇敢地邁出這一步,才能讓大炎王朝的未來更加光明與輝煌。她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目光堅定地望著下方那些激動不已的大臣們,心中默默地對自己說:“無論前路如何艱難,我都要為了大炎的未來,為了男女平等,堅持到底!”
科舉考試,這一自古以來便承載著無數士子夢想的製度,曆經千年風雨,依舊如新,其堅韌不拔的生命力,恰似那流淌在曆史長河中的不竭源泉。然而,時代在變,觀念卻如同深埋地下的頑石,難以輕易撼動。女子參加科舉,這一提議在世人耳中,無異於晴天霹靂,震得人心神俱顫。究其原因,無非是那些根深蒂固的老傳統、老規矩在作祟,它們像一道道無形的枷鎖,緊緊束縛著人們的思想與行為。…。。
李清歌,這位大炎王朝的女帝,身著龍袍,端坐在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眉宇間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她的心中,雖有萬般無奈與不快,卻也能深刻理解朝臣們的顧慮與偏見。畢竟,千年的習俗,豈是一朝一夕所能改變?
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平日裡與她誌同道合的劉墉與劉清平兩位大臣,竟也在此事上持反對意見。李清歌的臉色不由得沉了下來,那雙明亮的眼眸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寒意。她望向劉墉,聲音低沉地問道:“劉愛卿,你為何反對開設女科舉?”
劉墉見狀,心中雖有些忐忑,卻仍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回答道:“臣知道陛下您一心想要推廣男女平等,但開設女科舉一事,實在需要慎重考慮。臣擔心,此舉可能會帶來一些難以預料的麻煩。”
李清歌聞言,秀眉微蹙,她深知劉墉的忠誠與謹慎,便耐著性子聽他繼續說下去。劉墉硬著頭皮,繼續說道:“科舉考試,自古以來便是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它看重的是才學而非性彆。然而,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導致女子讀書的機會寥寥無幾。若真的開設女科舉,那麼前去應試的,恐怕隻有兩類人:一類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她們學些字句,不過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家務;另一類,則是昔日青樓中的才女,她們憑借才情吸引文人墨客,名聲雖響,卻難免有些風塵之氣。這兩種情況,我們都必須謹慎對待。”
李清歌聽了,沉默片刻,心中暗自思量。她深知,讀書之路,本就充滿艱辛,尤其是對於女子而言,更是難上加難。普通百姓家的男孩,尚且有許多因家境貧寒而無法入學,更何況是女孩呢?於是,她緩緩說道:“自古以來,便有‘文窮武富’之說,讀書之路,確實需要花費大量錢財。因此,能去參加科舉的,不是豪門貴女,便是昔日風塵中的佼佼者。劉愛卿,你的擔憂,朕心裡都明白。”
劉墉聞言,心中稍感寬慰,便又接著說道:“陛下,大戶人家的女兒,若真的通過科舉進入官場,恐怕會帶來不少問題。她們背後有著強大的家族勢力,一旦因為改革而觸動了她們的利益,難保她們不會懷恨在心,利用科舉之機,拉幫結派,對朝廷不利。”
劉清平也附和道:“是啊,陛下,此事不得不防。這些大戶人家,向來都是朝廷的隱患,若再讓她們的女兒通過科舉進入官場,豈不是更加難以駕馭?”
李清歌聽了,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那笑容中既有無奈,也有堅定。她回答道:“你們所擔心的,確實不無道理。但是,國家的興衰,關鍵在於人才。女人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覷的。她們同樣能夠頂起半邊天,怎麼能因為過去的恩怨,就輕易放棄那些有才華的女子呢?”…。。
說到這裡,李清歌的目光變得深邃起來,她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武則天與上官婉兒共治天下的時代。她緩緩說道:“想當年,武則天皇後能夠接納罪臣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婉兒,讓她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甚至讓她掌管宮中詔命,這份胸襟與氣度,實乃千古罕見。朕今日自比武則天,難道就容不下這些並無過錯,隻是因家道中落而失去上進機會的女子嗎?其實,這是國家的損失啊。”
李清歌這一番話,說得既合情又合理,字字句句都敲打在朝臣們的心上。他們聽了,不由得點頭稱是,心中對這位女帝的敬佩之情又多了幾分。朝堂之上,一時之間陷入了沉默,隻有李清歌那堅定而有力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回蕩,久久不息。
她繼續說道:“朕知道,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害怕改變,就停滯不前。女子科舉,不僅僅是為了選拔人才,更是為了打破那些束縛女子發展的枷鎖,讓她們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與智慧。朕相信,隻要我們共同努力,一定能夠克服重重困難,讓大炎王朝迎來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時代。”
李清歌的話,如同一股暖流,溫暖了朝臣們的心田。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觀念與立場,思考著如何為女子科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李清歌,則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用她那堅定的目光,眺望著遠方,仿佛已經看到了那個屬於女子的嶄新時代,正緩緩向她走來。
劉墉與劉清平二人,聽聞清歌女王之言,臉頰瞬間染上了兩朵紅雲,仿佛春日裡初綻的桃花,帶著幾分羞澀與敬意。他們連忙彎下腰身,行了一個標準的臣子之禮,聲音中帶著難以掩飾的激動:“陛下您真是仁慈又寬廣,胸襟猶如那浩瀚無垠的天空,我等心中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猶如螻蟻仰望高山,滿心敬畏!”
清歌女王端坐於高高的龍椅之上,一襲華貴的鳳袍流光溢彩,與她那雙深邃而睿智的眼眸相得益彰,仿佛能洞察人心。她嘴角勾起一抹溫和的笑意,聲音溫潤如玉,卻又不失威嚴:“做君主嘛,識彆人才與包容他人,二者缺一不可。古語雲,宰相肚裡能撐船,更何況是帝王呢?若那些舊時的豪門淑女之中,真有出類拔萃之才,我必當重用,不僅要讓她們才華得以施展,更要讓她們從心底裡服氣,對我忠心耿耿,共同為大炎的繁榮貢獻力量。”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響起了一片讚歎之聲,群臣們紛紛點頭稱是,眼中閃爍著對女王陛下的崇敬與信服。“女王陛下真是英明神武,心係天下,我等願誓死追隨!”這樣的聲音此起彼伏,回蕩在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中。
時光荏苒,轉眼間便到了年底。大臣們踏入國庫,驚訝地發現國庫竟比往年充盈了許多,金銀珠寶、糧食布帛堆積如山,令人目不暇接。待他們領到了豐厚的年終賞賜,更是喜出望外,一個個臉上洋溢著滿足與喜悅,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飛回家中,與家人共享這份難得的幸福時光。…。。
在這歡慶的氛圍中,除了少數幾個固執己見的大男子主義者,仍舊對女王陛下心存不滿外,其餘的大臣們對清歌女王皆是心服口服,敬佩之情溢於言表。清歌的威望如同日中天,連那些曾經極力反對女子參加科舉的大臣們,也不敢再輕易發表異議,生怕觸怒了這位英明神武的女王陛下。
然而,清歌女王並未因此而沾沾自喜。她深知,要徹底改變這個國家的麵貌,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正式下旨重啟科舉之前,她精心謀劃了三件大事,以確保科舉製度的改革能夠順利進行。
第一件事,便是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清歌女王深知,傳統的經史知識固然重要,但民生經濟同樣不可或缺。因此,她決定科舉考試不僅要考察考生的經史才學,還要重點考察他們對民生經濟的了解。民生經濟占六成,傳統才學占四成,隻有才學和能力都具備的考生,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這一決定,無疑為那些出身貧寒、卻對民生經濟有著獨到見解的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
第二件事,則是改革官員的選拔機製。清歌女王認為,考中的進士不能直接當官,而是要先以“官選生”的身份到各地去曆練一年。這一年裡,他們將深入基層,了解百姓疾苦,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待曆練期滿,再根據他們的表現來定職位。特彆是那些一甲進士,即狀元、榜眼、探花,他們將會得到更特殊的待遇。不僅會被派到富饒的地方實習,而且將來授的官職也會比二甲、三甲的高。這樣的製度設計,既保證了官員的實踐能力,又激勵了考生們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
第三件事,則是為了體現男女平等的理念。清歌女王決定,科舉考試要男女分榜錄取,男進士占七成,女進士占三成。她深知,由於長期受封建禮教的束縛,當時的女性有才學的人並不多。因此,她特意設定了這個比例來平衡男女之間的差異。雖然女進士的錄取名額隻有三成,但清歌女王估計,由於女性考生數量遠少於男性,競爭壓力相對小一些,所以最終的錄取率可能會是男性的好幾倍甚至十幾倍。
詔書一公布,全國上下頓時沸騰了。男學子們有的懊惱自己為什麼不是女兒身,有的則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才學和能力,希望能夠在這場公平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畢竟,十年寒窗苦讀,雖然努力的人很多,但競爭實在太激烈了。能被錄取的希望非常渺茫,更何況現在女科也開了,還分走了三成的名額。這無疑又增加了男學子的難度。
然而,科舉製度的重啟畢竟是一件好事。自從大炎女王登基以來,新政一個接一個地出台,科舉製度作為封建社會的遺留問題,自然也是首當其衝需要改革的。男學子們雖然心中有些不滿,但更多的還是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他們相信,在清歌女王的帶領下,大炎一定會迎來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時代。…。。
而女學子們則是歡欣鼓舞,她們終於有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雖然錄取名額有限,但她們知道,隻要努力,就一定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於是,她們開始更加努力地學習,希望能夠在這場公平的競爭中,為自己爭取到一個美好的未來。
清歌女王看著這一切,心中充滿了欣慰和期待。她知道,這場科舉製度的改革,隻是她實現大炎繁榮昌盛夢想的第一步。未來,她還有更多的計劃和目標,需要她和她的臣民們共同努力去實現。但她相信,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共同創造出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大炎國的京城,春日的暖陽溫柔地灑落在青石板路上,為這座古城披上了一層淡淡的金輝。街道兩旁,柳絲輕拂,桃花笑春風,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在這繁花似錦的背後,卻隱藏著無數士子心中的焦慮與迷茫。
李清歌,這位在朝野間聲名顯赫的女官,此刻正站在她那簡樸卻不失雅致的書房中,凝視著窗外紛飛的柳絮,心中五味雜陳。她深知,這幾年來,多少士子寒窗苦讀,卻因仕途擁堵,眼看就要白費心血。而自己,雖身為女子,卻幸運地得到了女王陛下的賞識,得以在朝堂之上占有一席之地。但這份幸運,她希望能分享給更多的人。
正當李清歌沉浸在沉思中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書房的寧靜。侍女小翠匆匆進來,臉上洋溢著難以掩飾的喜悅:“大人,大人!女王陛下有旨,要重新開科考試選拔人才啦!”
李清歌聞言,心中猛地一震,仿佛有一股暖流湧入心田,將那些日的憂愁一掃而空。她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真是天助我也!這無疑是給那些有誌之士重新點燃了希望之火。”
消息很快傳遍了京城,乃至整個大炎國。男人們聽後,焦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他們渴望通過科舉考試,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而女人們,則是喜出望外,仿佛過年一般,她們從未想過,科舉的大門竟然也會向她們敞開。
在京城的一處繁華街市,人群熙熙攘攘,熱鬨非凡。書店裡,各種科舉輔導書籍被搶購一空,文具店門口更是排起了長龍,人們爭先恐後地購買著筆墨紙硯,生怕錯過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在這股熱潮中,李清歌的身影尤為引人注目。她不僅親自參與科舉製度的改革,還積極倡導男女平等,為女子爭取到了三成的新科進士名額。這一舉措,無疑在朝野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有人讚歎她的膽識和遠見,也有人質疑她的動機和目的。但李清歌卻不為所動,她深知,這是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為了打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讓更多的人才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隨著科舉考試的臨近,整個大炎國都沉浸在一片緊張而又充滿希望的氛圍中。士子們日夜苦讀,家長們也是絞儘腦汁,想方設法地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有的家庭甚至把屢考不中的兒子晾在一邊,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女兒的培養上。他們明白,隻要家裡能出一個當官的,管他是男是女,都是光宗耀祖的事兒。
而在這股熱潮的推動下,大炎國的教育事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九年義務教育的推行,使得更多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教育,男女平等的觀念也逐漸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在大炎國的北方,大清國的情況卻截然不同。前朝的官員們一個個隻知道占著位子不乾事,貪汙腐敗成風。國家窮困潦倒,老百姓也跟著受苦受累。
乾隆爺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看著下麵那些垂頭喪氣的官員們,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憤怒。他深知,再這樣下去,大清國遲早要亡國滅種。
有利又有幣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xiaoshubao.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