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穿越者(2)(1 / 2)

北唐 蠶室廢人 4315 字 2個月前

當渾身是血的李文革被年近花甲的觀察大人親自背回府中的時候,闔府的奴仆們以及李彬的一子一女三名幕僚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wwW.xiaoshubao.net?無彈窗廣告)李文革在李彬的臥室裡整整躺了十幾天,這些日子除了李觀察自己每日前來探視他的傷勢之外,眾奴仆更是將李文革當主人一樣供奉,伺候得無微不至。

誰也想不到李文革瘦瘦小小一個人,竟然能在那樣的時候變成一個殺人的魔王。

連李文革自己都沒有想到。

跟隨李彬出府的時候,他完全不知道將如何應對這場曆史上並無記載的變亂。

或許是街市上慘烈的呼號和熊熊的火光刺激了他,又或許是來自文明社會的道德良知讓他對亂兵的獸性忍無可忍,當一個亂兵用削尖的木棒插著一個尚不足月的嬰兒揮舞著示威的時候,李文革隻覺得一陣熱血湧上了頭部,這個亂兵成了他短刀下的第一個亡魂。

看著李福那近乎戰栗的恐懼目光,躺在床上的李文革終於確信,這個可惡的管家未來再也不敢欺壓自己了。

養傷的李文革比較掛念的一件事是李彬的賞格究竟能否兌現,一百畝坡田和兩百貫銅錢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雖然李文革並不會耕田,但是他卻希望自己能夠用它來回報和幫助那些曾經有恩於自己的人――他已經決定要分五十畝田給李護兒。

然而令他出乎意料的是,還沒等他爬起床來,李彬就帶了一張質地相當不錯的麻紙來到他養傷的臥榻前,這張紙上寫著一行簡短的字句“授xx州x氏名x彰武軍陪戎副尉秩從九品下,敕,大周廣順元年二月初四。”

,下麵是密密麻麻的具署簽名,從中書的房官直到兵部的郎中、員外郎,應有儘有,具名的人中官銜最大的是兵部侍郎陶穀,在麻紙的中下部蓋著一枚鮮紅的印章,李文革到這個時代隻有一年,雖然大多數通用的繁體字已經認得差不多了,但對印章上的大篆還是有些陌生,看了半晌才模模糊糊地看明白印章上刻的是“尚書兵部告身之印”

八個字。

“陶秀實也是關中人,詩文做得平平,為人卻也還厚道,這樣的敕牒,從陪戎副尉到致果校尉,兵部共了三十六份給延州節度。”

李彬一麵當著李文革的麵研墨一麵用十分平淡的口氣說著。

李文革完全無語……??陶穀……《風光好》的作,如果說他的詩文都隻能算“平平”

,在李彬眼裡究竟什麼樣的詩詞才算是“比較好”

的呢?

不過他沒心情想這些了,李彬的意思已經再明顯不過了,李文革前世雖然並不是曆史專業,好歹曆史論壇泡了有四五年的時間,“敕牒”

這東西是什麼還是知道的。

這是中央政府給各級官員簽的委任狀,由中書擬具,尚書簽,空白的地方是留給地方藩鎮填寫人名用的。

李彬說兵部了三十六份這樣的敕牒來延州,也就是說,中央政府分給了彰武軍三十六個不同級彆的軍官名額。

隻不過,按照道理,這東西理應在彰武軍節度使延州之主高允權的手上,李彬區區一個七品判官怎麼會有這東西呢?

似乎知道他胸中的疑問,李彬一麵拿起毛筆蘸墨一麵語氣十分輕鬆地說道:“這樣的文書老夫手中有六份,高侍中年初便要我具名推薦,我也一直想舉薦幾個武出身,奈何一直未得其人,你是第一個!”

高侍中就是高允權,這一年的年初,郭威在汴梁登基稱帝,建立大周,改元廣順,一向作為延州藩鎮和中央朝廷之間聯絡人角色的李彬繼四年前出使河東之後再度出使開封,向郭皇帝獻上了延州藩鎮的敬奉表章,換來了三十六份武官敕牒告身文書,並且額外為高允權請來了檢校太師和侍中的冊授。

因此自年初開始延州藩鎮上下一至改稱高允權為“高侍中”

就在李文革怔的空擋裡,李彬落筆下字,在敕牒上填下了“趙州,李文革”

五個字。

關於自己那莫須有的身世,李文革當初剛剛獲救時頗費了一番苦心,他之所以把自己的祖籍設定在河北趙州,倒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僅僅因為李是趙州這個地方屈一指的大姓,枝枝蔓蔓實在太多了,畢竟幾百年前“趙郡李”

可是個令大唐開國的幾代帝王們都又羨又妒的響當當名號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