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新概念戰爭(1)(1 / 2)

北唐 蠶室廢人 5891 字 2個月前

周廣順元年八月十五中元夜,就在家家戶戶喜慶月圓安縣城當中突然間響起了宵禁戒嚴的鐘聲,大批穿著深青色疊布軍服手持刀槍的軍人衝上了街頭,開始在各個街口設置哨卡,裡坊司正們則帶著人挨家挨戶通告縣城戒嚴的消息,囑咐居民不要外出上街。縣城內的三個軍營軍官都被召集了起來,士兵則被遣散了回營房去。

就在這些還未曾接受改編的彰武軍軍官們暗自猜疑惴惴不安時,八路軍延安團副監軍使兼廂兵甲團監軍使致果副尉婁紹武在一隊全副武裝的八路軍士兵的扈從下走了進來。

八路軍是個新設的軍鎮,這個軍鎮以延州城外的豐林山為鎮所,據說取鎮遏丹、鄜、、綏、夏、鹽、靈、慶八路交通樞要之意。這個軍鎮的老大乃是一年來在延州翻雲覆雨聲名鵲起的延州防禦使忠武將軍李文革,此人在一年前還籍籍無名,是在去年八月份延州的兵變當中嶄露頭角的,據說他那次在膚施縣當街砍殺九名亂兵,令亂軍膽寒,兵變遂平。

於是此人便開始了在延州藩鎮內部奇跡般地崛起,由一介白丁被擢為陪戎副尉,佐領一隊,隨即在去年年底以這點兵力在當時的州城如今的延安縣內動兵變,挾持節度,開倉放糧,做下了許多駭人聽聞的大事,當時據說這位傳奇人物大手一揮便給彰武軍全軍將士了半年地糧餉。這件事曾經在軍中被頌揚了好一陣子。如今誰都知道,延州城中原先權勢熏天高不可攀的高侍中早已管不了事了,如今九縣之內最大的便是這位上個月剛剛被皇帝封為忠武將軍延州防禦使的李文革大人了。

一年之間由籍籍無名的一介匹夫成為正四品將軍,這位李將軍想不出名都難。

見過此人的人不多,在傳聞中,此人身長九尺。生得虎背熊腰,巴掌伸開有蒲扇大小,眼睛瞪起來像兩個銅鈴,聲如雷鳴,天生神力,能用雙臂生生將人撕成兩半。

這個說法有很多人相信,因為膚施縣許多百姓家過年時貼地門神就是這副樣子,據說今年的門神不是敬德和叔寶兩位傳統大佬。恰恰是這位新出道的李將軍。

據說今年四月份,他帶著一營兵在蘆子關外一次便砍翻了三百多黨項人,拉回來的人頭足足堆了五輛大車。

若說如此凶狠的角色身材瘦小相貌晦氣,善良淳樸的延州人民是決計不會相信的。

李文革這支八路軍是在四月份蘆子關戰事結束之後開始正式籌建的。之所以取名為八路軍,主要是受他在另外一個時空地祖父影響。既然自己陰差陽錯穿越來到了延州,建軍又恰恰建在寶塔山上,不叫八路軍,以他那貧乏的想象力實在是想不出還有什麼名稱比這個更貼切。

彰武軍的名字確實從字麵上很好聽,然而李文革卻不喜歡,這個軍鎮番號在高家的手裡已經變成拆爛汙和廢柴的代名詞了。一提起彰武軍。幾乎全關中的人都認為是個笑話。李文革不準備承襲這個軍鎮番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為彰武軍的形象實在太差了。對於敵軍他們純粹是擺設,對於友軍他們純粹是累贅,對於黎庶他們純粹是禍害。

這麼一個軍鎮番號,李文革實在有些看不上眼。

八路軍這個番號不僅僅對於李文革手下的軍官們來說很新鮮,就是對李彬秦固等飽讀詩書通曉經史的文人而言這個番號也夠奇怪的了。以前地軍鎮名號要麼強調大義的名分要麼強調其軍鎮使命或武勇。不過以地名命名的軍鎮倒也不是沒有。比如朔方軍,再比如河東軍。不過這些軍鎮多是一些曆史悠久的傳統藩鎮,大多自天寶年間便開始設鎮了。

雖然建了軍,但是李文革手中並沒有足夠組建起一個軍的兵力。因此實際上軍鎮番號雖然打了出來,實際上軍以下卻隻設置了兩個團級的單位。

李文革在這個新地軍鎮中改革了指揮編製體係,在營之上設置了團的建製,規定一個團下轄二到五個營不等,團軍事主官稱指揮使。團參謀長稱虞侯。而禁兵團隊命名原則則是按照縣級行政區進行命名。比如說他所組建的第一個團的名字便叫做“延安團”,廂兵團隊的番號則按照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的天乾排序命名。

李文革設計的新軍製中,八路軍作為一個軍鎮是一個編製不固定的軍事單位,軍下應該下轄若乾個師。每師下轄二到五個禁兵團和若乾個負責後勤補給及修路搭橋修築工事等非戰鬥性工作地廂兵團,每團則下轄二到五個營,每營編製五個隊,從上到下建立起了五級的指揮訓練體製。從下往上,各級指揮官分彆為隊正、營指揮、團指揮使、師都指揮使;各級監軍軍官分彆為隊監、營監事、團監軍、師監軍使。

作為全軍的總監軍,李文革也設置了一個位置,叫做八路軍安撫使,不過這個職位短時間內不會有人來坐。

作為基本的作戰單位,每營都要設參謀軍官,自下往上地參謀軍官分彆為營指揮參軍、團虞侯、師都虞侯。全軍的總參謀長稱為八路軍都虞侯使。

作為常設性軍中機構,師以上設都虞侯司、都監事司、廂兵都

司。都虞侯司分掌作戰指揮、軍事情報收集及分析、定、軍令送達等核心軍事權力,都監事司則分掌組織人事、軍法刑獄、內部情報收集及分析等政治性較強的監軍權力,廂兵都指揮使司則掌管全軍的廂兵部隊,即相當於後勤部長裝備部長兼預備役司令地角色。

都虞侯司的長是都虞侯使。都監事司的長是都監軍使,廂兵都指揮使司的長自然便是廂兵都指揮使。

按照李文革的設定,八路軍三司長比之各師的指揮官高上一級,其中都虞侯使基準軍銜為壯武將軍或忠武將軍,都監軍使和廂兵都指揮使地基準軍銜為明威將軍或宣威將軍。

自下往上,八路軍各級軍官所對應軍銜分彆為:隊副基準軍銜為陪戎校尉。隊監基準軍銜為仁勇副尉,隊正基準軍銜為仁勇校尉;營副監事基準軍銜為禦侮副尉,營指揮參軍基準軍銜為禦侮校尉,營監事基準軍銜為宣節副尉,營指揮基準軍銜為宣節校尉;團副監軍基準軍銜為詡麾副尉,團虞侯基準軍銜為詡麾校尉,團監軍基準軍銜為致果副尉,團指揮使基準軍銜為致果校尉;師監軍副使基準軍銜為昭武副尉。師都虞侯基準軍銜為昭武校尉,師副都指揮使的基準軍銜為遊擊將軍或遊騎將軍,師都指揮使的基準軍銜則為寧遠將軍或定遠將軍。

根據這個銜職設定,目前李文革軍中隻有他自己符合師以上乾部的銜級要求。因此目前八路軍都虞侯使和都監軍使職務都是由李文革自己親自兼任。

若是在尋常歲月,這種自行設置軍事建製編製的行為不啻於公然謀反,然而在五代十國的亂世,偏遠藩鎮的節度使自家便是土皇上,在自己的地盤上誰當多大地官節帥說了便算,隻要節帥不擅自稱王稱帝,中央政權一般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話又說回來。一旦節帥自己稱王稱帝了,隻怕其自身的實力也便超出朝廷的控製能力了,到時候朝廷除了裝聾作啞,依然沒有啥好辦法可想。因此一旦一個藩鎮稍稍有些強大的苗頭,而朝廷暫時又抽不出手來應付,便會搶先一步給這個藩鎮封王。這樣總比人家自己稱王麵子上好看些。

李文革現在雖說還不是節度使,但是誰都知道那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雖然朝廷在任命他這個防禦使的同時還任命了李彬為從三品的延州觀察使,但是在這個文官不太受重視的年代,李彬成為節度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今這個新的軍鎮隻編製了兩個團,即延安禁兵團和甲字廂兵團。延安團下轄左右兩個營和一個加強了的斥候隊,由沈宸任團指揮使,魏遜任團監軍。婁紹武任團副監軍,虞侯職務目前沒有合適人選,因此暫時闕置。李文革曾經考慮過由梁宣出任虞侯,最終還是放棄了。梁宣本人更適合獨當一麵地工作,作為一個參謀長,他實在是太過蹩腳了。

梁宣最終的職務是左營指揮,左營下麵編了五個隊,兩百五十人的兵力,其中的丙隊乃是李文革起家的老底子,前彰武軍左營丙隊,而其甲隊也是在兩次蘆子關之戰中立下過大功勞的功勳部隊。左營指揮為梁宣,營監事由原甲隊隊監郝克己遷任,指揮參軍則由文化程度較高地秦浩然擔任,營副監事則由一個原先在郝克己手下做書記的公孫杞擔任。

右營是一個以原前營乙、丁兩個隊為基乾力量組建起來的營,與左營兵力基本相當,由楊利擔任指揮,原丁隊隊監黃衛安擔任監事,原乙隊隊正淩普擔任指揮參軍,副監事魯澶。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