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革斬釘截鐵地道。
“隻要他們能夠及業,便證明他們已經適應了我們手下這支新軍隊地軍規軍紀和訓練強度,同時也證明了他們有成為軍官和指揮員地資格和條件,既然如此,當然要錄用。隻要是人才,八路軍都會不拘一格酌情使用,英雄不問出身,世家子弟固然不比大頭兵高上一頭,卻也不至於成為被歧視之理由。這些人都是有讀書條件的人,他們的文化程度要比普通的兵士高上許多,受識字所限,目下這些營隊官當中的大多數日後很難成為師團級大部隊的主官,但是這些學員當中,這個比例在未來會很高。隻要是好鋼,總能磨練出來……”
李彬點了點頭:“既然你有信心,老夫自然沒有話說!”
他將上麵一摞履曆放在桌子上,拿起下麵的一摞道:“這些求為文職地怎麼辦?”
這次李文革卻沒有想,笑道:“除了節度判官和各縣的親民官,其餘押衙、記室、文案、長史、司馬這些職務頭銜,觀察可以隨便許給他們,不用吝惜!”
“啊――?”李彬頓時皺起了眉頭,“如此胡鬨,州府還要不要運作了?”
“州府用不上這些閒官了……”李文革搖著頭道。
見李彬不解,李文革笑著解釋道:“我準備改革州府的官製,周政實權未來將歸於諸曹科官員,這些複雜繁冗職權混淆夾纏不清的官職名號以後便都不再用了,左右不過是個沒有實權的名義,連俸祿都沒有了,他們那麼想要,給他們就是。”
“改革官製?”李彬頓時又吃了一驚。
“是――”李文革點頭道,“州府治政,要分出層級,分出專司,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此冗官冗員過多不說,許多地方職權交錯,容易引起紛爭和矛盾。延州要想有些起色,這官製,是非改不可的。”
“你準備如何改?”
覺得李文革此人有些高深莫測起來。
李文革毫不猶豫地道:“未來的州府,分為曹科兩級垂直管理。州府之下分曹治事。各曹官稱主事,正六品,從事從六品;各曹則設科理政,各科官稱主簿,正八品,設令史為主簿之副,從八品。這兩級官員為州官,與各縣親民官相互遷轉擢升。佐理政務。各曹之上設節度判官。正五品。總攬諸曹事,設節度通判為副,從五品,協理諸曹事!”
“如何分工?”
李文革笑了笑,侃侃而談道:“州府之下設布政、按察、轉運三曹,分司錢糧民政、提點刑獄、水陸輸送之責。布政曹設司農、務工、經商、稅賦、勾判五科,分司農桑、工匠、商賈、稅賦、查核五事;按察曹設審刑、治安、典獄三科。分司立案斷案、緝捕巡察、司刑治獄三事;轉運曹設陸路、水路、築路、傳驛四科,分司陸運、水運、修路、驛政四事。共計三曹十二科,處置州府十縣地政務,足夠用了!”
李彬聽得瞠目結舌,自魏晉以來,分曹理事已經成為中央和地方官製地基本規則,中央設六部,地方州郡設諸曹。分工佐理政務。近些年來地方官製紊亂。節度使之下僚屬眾多職權交錯,一個州僅七品以上幕府官員便多達百人,這些人都對節度使一人負責。相互之間不相統屬各自為政,導致整個官僚集團數目龐大效率低下,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地方官製地改革早已是勢在必行,隻是中央政權更迭不定,天下紛亂局麵動蕩,朝廷一直都沒有騰出手來做這些事情。李文革一介武夫,還沒有正式接任節度使職務,居然不聲不響搞出了一套體係簡單分工明晰的州府政權體係。而且這個體係居然簡單明確到讓李彬隻聽了一遍便完全理解明白沒有絲毫不解之處,這實在是過於出人意表了,更誇張的是,李彬想來想去,居然一時之間想不到還有什麼沒有被這個體係覆蓋到地領域,這個體係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麵麵俱到無所疏漏。這真的是一個從來沒有在官場中混過從來沒有過治政經驗的人設計出來地麼?
李彬為官三十多年,自認還設計不出這樣一套管製體係。
李文革至今還記得自己穿越之前地那個晚上,自己和那個晦氣地胖子之間那場口水紛飛的大論戰,兩個人幾乎把從周朝官製到秦漢三公九卿唐宋三省六部明清內閣軍機甚至一直到新中國的政權官製演變過程爭論了個遍,那場爭論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周圍一群同人女和職業糖粉聽得莫名所以不知所雲,號稱曾經把二十四史職官部分通讀了個遍的李文革和號稱已經夠資格獨創一門“官製比較學”曆史學科目的某胖子你來我往各不相讓,一直廝殺爭鬥到李文革成功穿越才告一段落。
這場爭論的直接結果就是,李文革的官製學水平一夜之間突飛猛進更上一層台階,已經集自己與該胖子兩人學術之大成,從一品到九品,從職事到散秩,從勳官到爵位,從中央到地方,他已經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而細致地官製學理念,這種理念集中了幾千年官製演變的精華和大成之所在,其完備性和科學性早已經遠遠超越了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曆史時期的政治家對權力與官製關係的理解。
在這個世界上,比李文革有學問的人很多,但是論起對官製的理解和了解,則絕對沒有人能夠超越他。因為他不僅僅知道過去一千年間的官職變遷,同時還知道未來一千年官製的沿革和走向,真正稱得上是前知一千年,後知一千年。
今天他隨口說出地這個地方官製改革方案,不過是牛刀小試罷了。
李文革自信,隻要那個倒黴地胖子沒有跟著自己一起穿越來到這個時代,這世上便沒有一個人能夠設計出比自己的方案更加明晰合理地官製改革方案。
延州名雖為州,實際上從麵積上隻是李文革那個時代一個地級市的麵積,人口則連李文革那個時代一個縣的人口都不如,這樣一個小的行政單位養幾百名大小官吏實在是過於吃力了。
按照李文革的這個方案,州縣官吏的總人數將有望限製在七十個人以內,至於其餘的未入流的“役”和“吏”,十個縣加起來也不會超過兩百人。
李彬良久方才回過神來,問道:“這節度判官一職,看來是非子堅莫屬了……”
李文革愣了一下,搖了搖頭道:“不,節度判官權責太重,而且主要職責在於協調諸曹之間的分工合作,子堅性情過剛,暫時不宜擔任此職。在我的設想中,他是州府布政主事的當然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