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你的答案》引爆三中(1 / 2)

張潮抬頭一看,發現已經?1點?45了,趕忙讓開位置,讓宋詩語把歌放了。

蘭婷不依不饒,問道:“張潮,你才來第二次,我們廣播站就出了事故……詩語可從沒有出過差錯。說,是不是你見色起意,騷擾她了!”

張潮連忙否認,宋詩語也笑著幫忙解釋道:“剛剛張潮哼了一首歌,很好聽,我讓他寫下來了。”

說罷就把手裡的歌詞遞給了蘭婷。

蘭婷看完以後,難以置信地道:“這是你剛剛寫的?你還會寫歌?”

張潮答道:“瞎哼哼的……你知道的,自從我被劉旭陽打了一下腦袋……”

“好了好了,彆說了!又把我當成傻子了是吧?”蘭婷聽不得張潮胡扯,於是轉移話題:“這歌詞寫得,很有深意啊……聽說你一模隻考了?300多?”

張潮心想哪壺不開提哪壺,不過這事估計已經傳開了,自己回避也沒用,索性大方承認:“是。”

蘭婷的秀眸一轉,“嗬嗬”地笑了出來,道:“所以你寫了這首歌來給自己加油鼓勁兒?還挺自強不息的嘛!”

張潮這下有嘴也說不清了,然後就看到旁邊的宋詩語也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心想隨你們解讀吧,勞資反正也不走正常高考錄取這條路了。

這時候宋詩語開口道:“張潮,你這首歌,能不能讓我來唱?我覺得挺勵誌的,能鼓舞很多這次考得不理想的同學。對了,這首歌還沒有名字,它該叫什麼呢?”

張潮道:“這首歌本來就是我瞎哼哼出來的,你想唱就拿去唱吧。歌名,歌名就叫《你的答案》。”心裡默默給原來的詞曲作者和演唱者道了聲抱歉。

宋詩語“噗嗤”一聲笑出來:“瞎哼哼就能寫出這樣的歌和歌詞,那讓我們這些學音樂十幾年的怎麼活?《你的答案》,這個名字簡潔又直切主題——謝謝你啦!”

蘭婷有些納悶地看著,也不知道這個一向對男生冷淡之極的閨蜜,怎麼會對張潮言笑晏晏。

不過下午上課的預備鈴很快響了,已經?1點?55分了。三人隻好匆匆關了電腦,又關好了門,各自回到班級。

下午下了課,張潮又是急急忙忙去食堂吃了晚飯,回宿舍洗了把臉,等廣播站快開始放固定曲目了,才去登門碼文。

不過這次蘭婷也在,宋詩語則抱著吉他,不斷練習中午剛剛得到的這首《你的答案》,偶爾還修改一兩個音符和節奏,在一張空白的五線譜上塗塗改改。

蘭婷在一旁聽得如癡如醉。她沒有想到,今天中午看到的詞,一開始覺得不夠詩意,甚至有些俗氣;但是配上曲調以後竟然如此動人。

其實歌曲歌曲,歌詞就必須有曲子配。蘭婷雖然頗有文學積累,也能識識簡譜,但畢竟不是音樂專業,隻看到歌詞的話,是沒有辦法匹配上旋律的。

這歌越聽越上頭,第三遍以後,就連蘭婷也跟著哼哼起來:

黎明的那道光

會越過黑暗

……

聲音不錯,清脆悅耳。但更好聽的無疑是宋詩語的彈唱。宋詩語唱歌的聲線和講話時的輕輕柔柔完全不同,而是偏女中音,頗有力量感,極有穿透力,還挺適合這首歌的風格。

張潮就在兩人的歌聲中完成了文章,拷貝進軟盤,又刪除了電腦上的文檔。

這期間蘭婷一眼都沒過來瞅過他到底在寫什麼。蘭婷有自己的驕傲,既然答應了不看,哪怕心裡再癢,也不會往張潮這裡多瞥一眼。

晚自習,各科的答題卡終於發下來了。張潮眼疾手快,把其他各科都塞進了書包,獨留語文在桌麵。

核對過參考答案以後,他確認這次扣的5分當中,2分是默寫,還錯了一道3分的選擇題,剩下的主觀題全部滿分。

很快他的語文答題卡就被申明借走了,隨後又開始在全班傳閱,就連劉旭陽都認認真真看了一遍。驚歎聲此起彼伏。畢竟問答題和作文滿分這種神跡,他們連聽都沒有聽說過。

往年全市語文高考第一,也就是140分出頭的樣子。

默寫和選擇題全對則不少見——也就是說,如果張潮“認真”點,“運氣好”點,他可以得一個語文滿分?

這比他考了145分,還要不可思議。

直到快下課,這張答題卡才被傳回了張潮手裡,還是陳歡雙手遞給他的,眼神裡隻有一種信息:大佬,給跪了……

其實張潮自己也有些驚訝,他預計主觀題怎麼也會被扣掉一兩分,結果閱卷組竟然慷慨地給了滿分,超過了他原先最好的預計。包括作文滿分也出乎意料。

有過兩次被抽調去參與高考閱卷經曆的張潮知道,這個分數背後一定有什麼故事,隻是自己現在不知道。

這天晚張潮沒有溜去微機室發文章,決定周二再發。一周有兩三篇就可以了。

周二一早,張婷又給他帶來一個意外的消息:縣電視台要來采訪他。

原來長福縣一中和三中這次一模的成績都很出色,雖然還趕不上市裡幾所名校,但卻在各縣中名列前茅,所以縣教育局聯係了縣電視台,要報道報道,做一個專題片。一中排在周二,三中排在周三。采訪對象不僅有總分排名靠前的幾位同學,還有像張潮這樣的單科高分。

“婷美”老師特地交代,說自己語文單科成績就好,千萬回避總分問題,不要給觀眾我們在宣傳偏科的印象。

張潮自然知道,滿口答應下來。

時間一晃,就到了周

三。電視台的人為了不打擾教學秩序,10點才到學校,10點半布置好了采訪現場,申明還有張潮等幾個同學則是被批準免了早上最後兩節課,過來接受采訪。

不過采訪進行的並不順利。2004年的學生們哪裡經過這樣的陣仗,麵對鏡頭都緊張得很,說話前言不搭後語,磕磕巴巴,雙手扭得和麻花一樣。

這讓現場采訪的記者葉卓穎很無奈,隻好一遍又一遍引導,才勉強湊夠了素材。

張潮是最後一個,時間已經是11點50了,葉卓穎心想恐怕要錄到12點半。沒想到張潮的表現遠遠出乎她的預料。

“我認為學習語文首重日常的積累。教我們語文的張老師在高一高二的教學裡,將知識點逐步滲透到課堂當中,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記好筆記,做到熟讀成誦。”

“到了高三的一輪複習,這些基礎知識點又被張老師重新拿出來梳理、講解一遍,還會增加知識點之間牽引、聯係的內容。這時候我們要做的是跟上老師的思路,舉一反三,溫故知新。”

“在作文素材積累方麵,張老師每周都會帶領我們做材料的摘抄,其中既有名言警句,也有人物事跡。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考試中把這些材料用起來。”

……

沒課的張婷恰好就在旁邊,聽得恍惚不已:“我真的這麼教了嗎?”雖然張潮講的都是每屆高三備課組會安排的進度內容,但是經有他這樣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地講出來,效果格外不同。

不到十分鐘,張潮的采訪素材就滿到溢出了,葉卓穎不得不叫停了意猶未儘的張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