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七點整,三中小禮堂,近500名高三學生齊齊端坐,等著張潮開講。
畢竟他一模語文145分的神跡已經傳遍了年級。就連老師們也很好奇。
高三語文備課組組長顧言做了簡單的介紹以後,氣喘籲籲的張潮就站到了講台上。
麵對聽眾席上一雙雙充滿了清澈的愚蠢的眼睛,張潮又有種夢回前世的感覺,他熟練地彈了彈的麥克風,確定擴音沒有問題後,才開口道:
“各位同學,其實語文考145分,並不難……”
台下頓時起了一陣低沉的“嗡嗡”聲。如果聲音能化成具體的重量的話,張潮此時已經被“裝逼犯”這個詞壓成餅了。
“大家少安毋躁。我說這句話,並不是為了裝……炫耀自己,而是和大家真誠地交流分享。我就先從大家最感興趣的作文說起。很多同學視作文為‘玄學’,本質上,是沒有抓住作文審閱的規律。
作文就是考立意、考表達、考積累嗎?是,卻也不完全是。每一道作文題目,除了要審字麵上的題目,更要審字麵下的題目,也就是出題者的潛台詞。例如今年一模的作文題,給了我們兩個材料。
第一個材料是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另一個材料是‘陰溝裡翻船’這個俗諺。最後為我們框定了寫作的範圍,‘慎於難而忽於易’。很多人可能會在第一時間判斷這是一道典型的‘二元思辨型’作文題,著眼點在‘難’與‘易’。還有一部分人,審題比較全麵,會把‘慎’與‘忽’一並納入。
但其實我們盯著‘慎於難而忽於易’這幾個字的時候,是不是忽略了第二則材料當中,對‘陰溝裡翻船’這條俗諺的分析部分?裡麵有很重要的一行字——‘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可謂屢見不鮮了’。
這句話非常重要。它就是解開題目當中潛台詞部分的鑰匙——也就是大家寫出來的作文要與‘現實生活’緊密聯係。那‘現實生活’是不是等於隻要現實世界中發生的事例,都可以納入寫作範圍?要真是這樣,那就無遠弗屆了。
這裡的‘現實生活’是有明確指向的。它考的既然是我們這些高中生,當然是希望我們聯係自己的現實。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過‘慎於難而忽於易’的事?‘慎於難而忽於易’這句話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啟發和指導意義?
隻有在這個審題的基礎上,構築了這篇作文的底層邏輯,然後才能更加自然地上升一層——由無數個‘我們’構成的這個社會,有沒有過‘慎於難而忽於易’的事?很多同學忽略了高層次的立意是要逐步搭建起來的,在寫作中常常一起筆就唱高調,一杆子就往‘社會’‘國家’‘民族’‘全人類’的高度上捅,就會顯得生硬。
而且我們的出題人,其實未必就想讓大家唱高調。當然,這隻是一個例子。我們還可以回顧一下去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是一則韓非子的寓言故事,但分析部分卻很長……”
張潮越講越順暢,台下的師生越聽越入神。顧言悄聲對張婷道:“張潮這小子一點也不怯場啊。這講的是深入淺出,有些角度我都沒有想到。”
張婷點點頭道:“他……確實不簡單啊。他這腦子怎麼長的,對出題人的心理揣摩得這麼細膩。”
顧言道:“你可真是撿到了個寶。今年高考,他說不定還能給大家一個驚喜。”
張婷捂著嘴笑道:“彆是驚嚇就好了。”
顧言道:“就是他的總分,這個……”
張婷聞言,笑容也凝固住了,不知道該接什麼話。
與此同時,蘭婷和宋詩語也在竊竊私語。她們倆一個4班一個9班,本來坐不到一塊兒去,但,優等生總是有特權的。隻要沒影響秩序,老師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