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張潮在博客和報紙兩個平台同時發表了頗有針對意味的小說和文章,所有跟進的媒體都像聞到了血腥味的獵犬,開始衝向每一個可能提供新聞價值的采訪對象。
《東南晨報》再次找到了那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富有正義感的長福三中高三學生,根據他的爆料,繼續對張潮展開攻勢,單方麵宣布張潮就是當地教育部門的政績工程。
《南華周報》則采訪到了一位第六屆“新理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得主,那位在頒獎典禮上聽說無法保送以後失聲痛哭的女孩,她認為張潮的文章毀滅了許多人的文學夢想,也改變了她自己的人生道路。
《揚子江晚報》則由發表了一篇特約評論員文章,主要針對張潮新發表的《少年如你》展開批評,認為這樣的小說過度渲染了教育的陰暗麵,不僅嘩眾取眾,而且其中的暴力描寫,會帶壞青少年。
……
而站在張潮這邊的媒體也有很多,例如《中華讀書報》,特邀著名文學評論家王斌斌,寫了一篇關於《少年如你》的文章。這篇文章盛讚了《少年如你》一反青春校園文學的舊套路,具有冷峻的現實主義風格,是真正嚴肅的文學創作。
《新燕京報》也出手了,李烈洋洋灑灑寫了三千多字,全麵回顧了自己采訪張潮的全過程,指出隱瞞分數並非張潮要求,張潮在采訪中的坦誠是自己激賞的。至於為什麼成稿中不寫明,一是確實學校方麵有顧慮,另外自己也覺得會模糊采訪的焦點。
最重量級的則是《光銘日報》,在其文藝板塊上,全文刊載了張潮那篇《“八零後”作家症候群——早戀、自戀、自殘的早產兒》,並且加上了“編者按”,認為這篇“八零後”剖析“八零後”的文章,是近年來對這一特殊的作家群體,最有深度和力度的一篇。
在《光銘日報》全文轉載後第二天,《南國都市報》再次全文刊發了張潮最新一篇評論文章,標題是《被“媚少”媒體塑造的“八零後”作家群》。文章指出,從“八零後”作家這個標簽貼在這群年輕的寫作者身上後,他們就自覺或者不自覺地被媒體所塑造著。
他們誕生於媒體對他們的炒作,傳播學意義更大過文學意義。媒體既給他們造神,也給他們造人——造敵人。當韓涵和郭小四以“八零後雙子星”占據了大部分的聚光燈後,媒體又製造出“八零後實力派五虎將”這一個概念與之對抗,這個群體包括李傻傻、胡堅、張佳瑋、蔣峰等人。
此外還有春樹、蔣方舟、張悅然、趙晴……媒體手中有著長長的後補名單。
文章寫道:“如果‘媚俗’是一個貶義詞,那麼‘媚少’肯定不能用來誇人。但不幸的是,幾乎沒有一個‘八零後’作家意識到,他們被‘媚少’的媒體裹挾得太深、走得太遠,幾乎喪失了作為‘作家’的文學自覺。……”
而“博客中華”上,張潮則放出了《少年如你》5000字左右的新章節,並且預告會隔天更新一章。
自此,關於張潮的輿論,被徹底撕裂成了對立的雙方。
一方是和張潮有著密切合作的“南國報業”與“光銘報業”,勝在凝聚力強。
另一方則是以《東南晨報》為首的“散兵遊勇”,全國大概有十五六家,勝在覆蓋麵大。
其餘媒體則多是牆頭草,撿這兩方的邊角料做文章,立場飄忽不定。
緊接著,他的第三篇評論文章《被仰望的和被遺忘的——“八零後”作家的精神死角》同樣被刊發了,但這次不是在《南國都市報》上,而是在《南國周末》。
《南國周末》的影響力毋庸置疑,張潮的文章一經刊發,立刻把這場論戰推向了更高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