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參與這場論戰的媒體,不僅在過年這個銷售相對疲軟的時期,收獲了巨大的流量,編輯部被各種讀者來信“爆倉”的盛況再次出現。
這種盛況,在80-90年代的文學刊物鼎盛期經常出現,而90年代中後期就已經很少見了。
《南國周末》特地打了一個電話,告訴張潮,編輯部已經把收到的寄給他的讀者信,用郵政包裹寄到了他的學校。
忙得不可開交的張潮,終於可以鬆一口氣,現在這種局麵,其實還真是他想要的,隻是來的早了點。
他深知,一個公眾人物,在輿論上是不能隻有好評,沒有差評的。單一導向的評價,要麼會因為缺乏爭議點,迅速被公眾遺忘;要麼會因為一些小問題,被公眾反噬。
何況他自己本身是顆有縫的雞蛋,一模分數又不是什麼秘密,隻要有心就能查到。這種情況下,當然要提前做好預案——所以當時李烈的問題雖然突然,他卻並非全無準備。
而這次選擇針對整個“八零後”作家群而不是韓涵個人開噴,也是他精心設計過的。針對韓涵,就成了私人恩怨,噴得再猛烈,效果也有限。
針對“八零後”作家群,不僅是因為自己這個“八零後”的身份夠有噱頭,而且讓自己與其他年輕作家相比更有區分度。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有足夠優秀的文學作品作為支撐。張潮原本計劃是等《少年如你》基本完成以後,再來掀起論戰。
但那位“神秘同學”的意外入局,讓他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不過這樣也有好處。一方麵過年這段時間,確實沒有什麼新聞熱點可以和他搶熱度。另一方麵,韓涵與這位“神秘同學”產生的疊加效應,效果好的驚人,竟然能讓除了幾份政治性大報以外的大部分紙媒,都下場參與。
換一個時間段,恐怕做不到。
唯一的痛苦,就是碼字從隨心所欲,變成了硬性作
業。又是小說,又是評論,張潮過了一個絕對難忘的春節。
但就在高三開學前,張潮還接到了一個好消息,一個叫陸金波的出版商通過東方興,把電話打到了張潮家裡。他想要出版《少年如你》。即使現在這本書沒寫完,他也可以提前和張潮簽訂出版合同,甚至支付部分版稅。
這個出版商隻要了解過新世紀中國青春文學曆史的人都不會陌生,陸金波是他的本名,但他還有一個更加有名的網絡ID,叫做:
李尋歡。
中國第一代網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