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你開了中國圖書出版曆史的先河(1 / 2)

春風料峭的夜晚,長福三中的行政樓卻燈火通明。三樓的小會議室裡,更是人聲鼎沸。

全國17家出版社、文化公司的代表早早就來了,齊聚一堂,隻等著好戲開場。

是的,比之前王喬山、單英琪他們看到的還多了5家,都是這兩天又打電話聯係的。

其實打電話過來的不止這5家。但另外一些出版社,聽說爭奪這麼激烈以後,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實力,都選擇了退出。

此外像人民文學社這樣持身莊重、不苟言笑的出版社,也沒有參與進來。

但也完全可以說現在會議室裡的17家出版社,就是國內出版界文學類,尤其是青春文學類圖書的精華所在了。

來的這些編輯互相之間認識的居多,因此聊天的氣氛很熱烈,但是又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把領導給自己的底牌給泄露出去了。

終於等到了七點鐘,晚自習的鈴聲響過以後,張潮就跟在校長吳興雨後麵走進了會議室。眾人都安靜下來。

吳興雨簡單說了幾句話,就坐到了一旁。他知道今天的主角不是自己,但是身為校長,他認為自己還是有必要在場給自己的學生撐撐腰的。

終於輪到張潮了,他還是習慣性地彈了彈話筒,才道:“首先感謝大家對《少年如你》這部小說的喜愛,我就不繞彎子了。先說說我的寫作計劃。根據我構思好的寫作大綱,這部小說的篇幅應該在20萬字左右,可能會達到22萬、23萬字。目前我已經完成了3分之1。因此它肯定可以獨立成書,而且不會太薄。”

在場的編輯代表們聞言鬆了一口氣。

一本正規出版的書,其成本和利潤的構成還是比較透明的:

以一本零售價20元的圖書為例,其中8%約1.6元,是給作者的版稅(平均數,下同);25%約5元,是印刷費用以及紙張成本;30%約6元,是歸屬零售商的利潤;12%約2.5元,是中間渠道商的利潤。剩下的25%約5元,就是出版社的利潤了。

書厚一點,理論上定價就可以高一點,這樣出版社就能多賺一點,對渠道端的議價權也強一點。讀者也更願意為看起來更厚的書買單。

當然,定價也不是完全和書的厚薄掛鉤的,因為印刷成本雖然很“硬”,但邊際效應卻很明顯,頁數越多、印數越高,單頁成本就越低。

定價主要還是和這本書的銷售預期掛鉤緊密。因此作者是否知名,題材是否熱門,內容是否夠有話題度……才是決定價格的關鍵因素。

像韓涵《三叢門》的初版,足足有22萬字,但那時候是中國青春文學的混沌期,市場前景並不明朗。所以作家社毫無信心,定價僅為16元,甚至計劃中的首印數僅為3000冊,幾乎就是壓著盈虧線進行的策劃。

直到後麵市場端反饋實在是強烈,才加印到3萬冊。

而到了郭小四的《幻城》,篇幅僅為14萬字左右,春風社的定價就高達28元,首印就是10萬冊。

短短4年時間,市場風雲變幻,恐怖如斯。

《少年如你》如果真有20-22萬字的篇幅,結合張潮的熱度和小說目前的話題度,各家出版社在排版、印刷、定價上的壓力就小了很多,操作性上算是非常友好的了。

張潮接著說道:“之前已經有不止一家出版社找我談過了。有電話談的,也有見麵談的。我可以開誠布公地和大家講,有出版社給出了12%的版稅、20萬的首印,還有出版社給直接給出了100萬的買斷稿酬,但是我都沒有答應。”

台下一片嘩然,所有剛知道消息的出版社都驚掉了下巴。因為張潮所說的無論哪一種,在行業內都算是極高的標準了,通常隻有最頂尖的作家才能拿到。

他們中的很多人,從出版社領導那裡拿到的談判條件,根本就到不了這個水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