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少年的巴比倫》(2 / 2)

張潮接著說道:“這裡,還有後麵那片野地,原來是我們長福最大的機械廠的廠址。最多的時候,有好幾百職工,加上家屬,有兩三千人。廠裡麵什麼都有,電影院、體育館、遊泳池,還有一排一排小店。那時候,很多縣城都有這樣的國營廠,或多或少,或大或小。

小學的時候,每年寒暑假,我都會從鄉下回城裡住,沒事就跑來這裡玩——因為可以撿到各種稀奇古怪的零件。那時候,有一個在工廠當學徒的小哥哥,經常帶著我在縣城裡晃蕩,一晃就是大半天。可我隻有寫完了作業才能出門。而他想玩了,就從車間裡溜出來,雖然總會被他師傅罵……

彆人3年就出師,他學了3年又3年,還是學徒。但我還是很崇拜他,因為他會和我說他和廠裡的哪個混混打架打贏了,又和哪個女工談戀愛了,或者又從師傅那裡偷到煙了……”

朱妍玲出生、成長於南京,大學讀的還是南京中文係,畢業後就去廣州,在花城社的編輯崗位上一乾就是三十年,所以對張潮所述的這種縣城小青年的生活非常陌生,一時間也聽得入神了。

張潮緩緩說著:“……1998年,我小學畢業了,廠子也沒了。那個小哥哥突然就從我的生活裡消失了。一同消失的,還有他那說不完隻屬於90年代縣城小青年的故事,還有我曾經熟悉的長福縣城……”

張潮轉頭對朱妍玲說道:“朱老師,我們的文學中,農村與城市,是最受矚目的二元,名家輩出。但是像長福這樣夾在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小縣城,卻似乎從來沒有被人注意過。

小縣城,既是鄉鎮的‘叛徒’,又是城市的‘附庸’。這裡的青年,掙紮在夾縫中……”

朱妍玲把張潮的敘述在腦中咀嚼了好一會兒,才道:“你真的非常敏銳,似乎確實找到了我們當代文學作品的一片處女地。你大膽寫,儘快交稿,我幫你在《花城》雜誌那邊插個隊。如果質量沒有問題,爭取能在下個月就發表。”

《花城》與《收獲》《當代》《十月》並稱為純文學期刊的“四大名旦”,相比其他三份期刊,《花城》對有創新色彩的文學作品尤為關注。

《花城》是雙月刊,每逢單月的5日出刊。現在已經是2月初了,時間頗為緊迫。

朱妍玲帶著張潮已經完成一半的《少年的你》電子檔走了,張潮則投入到了新小說的創作中去。

他口述的這個故事,既是自己的真實經曆,卻又和小說家陸內在200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成名作《少年的巴比倫》有精神上的共鳴。

《少年的巴比倫》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初,一個虛構的小縣城“代城”,主人公陸小路沒有考上大學,在父親的操作下到糖精廠工作。他工作一塌糊塗,整天跟著一個叫“老牛x”的師傅混日子,隻會擰螺絲、換燈泡。整天打架、追女人、惡

作劇。

直到清新脫俗的白藍出現在他的生命裡,瞬間吸引了他,一係列陰差陽錯後,他們走到一起。白藍啟發了陸小路對生命意義的自覺追求,最後陸小路在白藍的建議下報考了夜大,白藍也到上海去讀研究生。至此,兩個人踏上了屬於各自的生命旅途……

原小說在語言上具有強烈的王小波風格,幽默、諷刺,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

張潮決定借用《少年的巴比倫》這部小說的故事框架,寫出自己心目具有90年代氣質的縣城故事。不過原小說的環境重心還是放在國營工廠,而同時具有小縣城、鄉村和國營廠生活經驗的張潮,則決定要把國營廠和小縣城之間特殊的興衰關係表達出來。

敘事視角也從原小說主角陸小路的第一視角,轉變為作為孩子的“我”,在三個寒暑假的時間裡,見聞到的陸小路的故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