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5日,最新一期的《花城》來到了讀者手中。
老訂戶們馬上就覺得不對,這一期怎麼厚了很多,翻開一看——嘖嘖,274頁,多了整整30頁。
《花城》最早每期定價1.2元,足足有340頁厚;到了1986年,純文學期刊的銷量就維持不住了,雜誌入不敷出,隻能縮減到240頁左右;再到了80年代末,又被迫把每期價格提到3.5元,頁數不變,並且開始接廣告。
如今15年過去了,物價不知道翻了幾番,《花城》也隻敢小心翼翼地把定價提高到9.9元,就這銷量每年還在崩。
幸好花城社是一個綜合社,圖書出版等其他業務能維持著雜誌運營;而雜誌又為圖書出版輸送血液,還算是良性循環。
這一期竟然舍得加印?趕緊看看加印了什麼。
看到《少年的巴比倫》和張潮這個名字,不少老讀者的眉頭就皺了起來。這些人都是很傳統的純文學、嚴肅文學的愛好者,對張潮的印象就是一個經常上新聞、浮躁、膚淺,與純文學沒什麼關係的弄潮兒。
“墮落啊!墮落啊!想不到《花城》也墮落了!”一個大學文學院教文藝理論的老教授,一把就把新一期的《花城》拍到了桌麵上。作為專業人士,他有著極強的審美潔癖。
老教授的動靜引起了家裡人的注意,他那剛上高中的孫女乖巧地給他倒了杯水,問道:“爺爺,誰又惹你生氣了?”
老教授一指雜誌,還是憤憤不平,道:“好好一本《花城》,讓這個混世魔王給弄臟了!”
孫女順直看過去,隻見雜誌正好翻到《少年的巴比倫》這一頁,大大的標題下麵,小小的作者名字引起了她的注意——
張潮!?
孫女按捺住心裡的激動和好奇,儘量用平靜的語氣問爺爺道:“這個張潮是誰啊?”
老教授歎了口氣解釋道:“一個比你大一點的高中生,整天就知道在報紙上炒新聞,專門寫一些博眼球的東西。就這,也被炒作成‘少年天才’,我看是‘少年魔王’!”
孫女心裡一喜,果然是他。於是伸手就把《花城》雜誌拿走了。
老教授好奇道:“你不是從來不看這些文學雜誌嗎?”
孫女朝他做了個鬼臉道:“您順順氣,我先替您批判批判他!”說完就拿著雜誌貓回房間去了。
少女沒有著急先看小說,而是打開電腦,撥號上網,登錄QQ,再找到一個名為“一生愛潮汐15群”的群聊,發了一條消息:
“GGMM們,知不知道偶發現一個什麼東東。潮汐GG在《花城》雜誌上發小說啦,偶們不用苦苦等了……”
一句話炸出了上百條新消息,許多不明所以的群友都在問:
“MM酷斃了!”
“真的是潮汐GG寫的?”
“《花城》雜誌是什麼?去哪裡買?”
“小說叫什麼?”
“《少年的巴比倫》?好酷哦!”
“我現在去報刊亭看看……”
(寫著寫著,自己都冒雞皮疙瘩……)
這樣的對話,像病毒一樣,用很短的時間,就蔓延到了數以百計的聊天群裡。
少女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回答完群友的提問後,才開始看《少年的巴比倫》。
咦,都是“少年”,怎麼和《少年如你》不太一樣啊?有些看不懂……
少女看了一千多字,感覺越看越迷糊,怎麼人物一下是小孩子,一下子是小青年;一會兒是這個誰在講故事,一會兒又變的那個誰……
這真的是張潮寫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