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小醜竟是我自己?(1 / 2)

2004年雖不比2024年,但通過網絡發送個文件還是比較方便的。

加訂的3月號《花城》隻靠羊城這邊自己的印刷廠印,再分發到全國各地,那黃花菜都涼了。所以蕭建國乾脆把這一期的電子排版稿發送給幾個加訂量較大城市裡比較可靠的印刷公司,讓他們代為印刷,然後讓渠道們自己去提貨。

利潤會薄一點,但是勝在速度快啊。

現在的蕭建國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一期《花城》前前後後長銷了近一年,一再加印,銷量最終突破了百萬份。成為了90年代以後,唯一單期銷量破百萬的純文學期刊,也是他擔任主編、社長期間,《花城》最輝煌的時刻。直到退休以後,都是老朱同誌最有麵子的談資。

當然,這都是後話。

一時間,朱妍玲在花城社的地位大漲,好幾天王紅釗看到她都不敢抬頭,隻能低頭裝作審稿。

朱妍玲也沒有空去理會辦公室裡的這些小風小雨,目前她最重要的工作就審校《少年如你》,以及聯係各地的圖書銷售渠道,爭取儘快把《少年如你》首印的40萬冊,給推銷出去。

審校工作隻需要細心和耐心,但是圖書銷售,則還需要人脈關係,以及對這部小說恰當地介紹。

介紹力度不夠,人家會覺得你信心不足,證明這本小說大概率不好賣;介紹力度太足,人家又會覺得你太誇張了,證明這本小說大概率不好賣。

在網絡購物還沒有興起的年代,傳統的幾個渠道是非常強勢的。其中排名第一的,自然是新華書店係統,依靠遍布全國超過15000家的店麵,幾乎是唯一一家敢說自己能把圖書賣到全國每一個角落去的書商。

此外全國的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圖書批發市場。燕京的首圖批發市場是華北圖書批發的核心,羊城的購書中心是華南地區的核心,還有蘇省的出版總社也算是一方諸侯。

這一家家,都得朱妍玲自己一一溝通過去。現在的花城社,一時半會還養不起專職的銷售人員。主編和編輯們就要肩負起這個重擔。

《少年如你》40萬冊的首印數,目前已經接到的訂單堪堪達到20萬冊,離計劃中正式發行還有一個月,應該還能訂出去出去10萬-15萬冊,剩下的走《花城》自己的零售渠道怎麼也能賣完了。而且看大家訂貨的熱情,18個月到內賣到100萬冊以上,應該不成問題。

想到這裡,朱妍玲鬆了一口氣。

而長福三中的校園,張潮依舊過著波瀾不驚的高三生活,甚至都開始恢複去操場打球。鬱鬱寡歡的陳歡這才高興起來,很是給他傳了幾個好球,就是一個都沒有砸到腦袋上。

也許是天天都能看到張潮的緣故,出於“近廟欺神”的心理,三中的學生對他反而沒有那麼狂熱。

況且福海也不是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大城市,網絡在學生中的滲透率並沒有那麼高。雖然“午夜潮汐”在網上已經掀起了巨浪,但是在這個小地方,卻隻剩下了一絲漣漪。

不過確實有不少學弟學妹會用怯生生、又帶著崇拜的眼神,注視著每天在校園裡穿梭的張潮。張潮倒也習慣了。

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他的約稿信明顯增加了,有發到學校信箱的,有發到他郵箱的。其中既有《青年文學》《鐘山》這樣的文學期刊,也有不少報紙邀請他開個專欄。傳統文學期刊的稿費標準依然不高,大多維持在千字50到千字150的規格,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純文學開始衰弱的起點。

但報紙不一樣,銷量好的報紙根本不靠那塊兒八毛的定價,而是各式各樣的廣告,所以活得滋潤得很。所以有報紙甚至開出了千字/500元的高價來請他。但是這都不能打消張潮封筆一段時間的想法。

3月15日,張潮在學校的取款機查了一下餘額,竟然有4000多元,基本都是從1月到2月各大報紙和刊物轉載自己文章給的稿費。

而最近的晚自習,張潮的肉身都罕見地到班級列席——當然腦子是基本不在線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