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燕大一夜(上)(1 / 2)

張潮在燕京錄完《將將三人行》之後,並沒有馬上回福海,而是委托工作人員,將自己的機票改簽到了周日下午,並給家裡打了電話。

張潮母親雖然擔心,但奈何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張潮哄她這兩天會有三人行節目的工作人員陪著,才勉強讓母親掛了電話。

和竇文韜等人告彆後,張潮來到樓下,打了車,直奔中關村大街。三人行的辦公室在朝陽,中關村在海澱,沿著北三環的一路奔襲20多公裡,張潮就站在燕京大學的古色古香校門口。

他這次能在燕京遊玩的時間隻有不到24個小時,前生是中文係學生,今世注定走文學路,那麼自然要來燕大朝朝聖。這時候的大學還沒有太嚴格的門禁,基本都是可以自由進出的,尤其是周末。校內也隻有圖書館、實驗室這些地方需要憑證。

張潮下車的地方是燕大的西門,算是燕大的正門。抬眼看去,是古典的三開朱漆宮門,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不過這並不是明清兩代皇室園林遺存,而是在1926年由校友集資修建,因此又被稱為校友門。

北方城市講究麵南背北,按這個傳統,南門才應該是正門。但是燕大建校之初就把西校門作為了主門,這是由當初主持燕園規劃的美國人墨菲確定的。

墨菲在繪製校園規劃圖時,從玉泉山上的古塔得到靈感,認為學校的主軸線,應該指向那座古塔,主校門位於主軸線上。因此他一反傳統,將主校門以及校門內的辦公樓朝西放置。

這樣的設置,卻暗合了燕大一貫的叛逆青年氣質,也不知是不是巧合。現在剛開學沒多久,又是周末,所以燕大的校園裡處處都是悠遊自在的大學生,一派清閒勝意。

張潮隨著人群從西門正式進入燕大校園,經過校友橋,路過勺園,越過貝公樓草坪,來到鳴鶴園,這裡僅一小湖與一湖上小亭,格外小巧玲瓏,彆有味道。

逛著逛著,張潮不禁感慨,燕大不愧是由九座古典園林的基礎建設起來的最高學府,可以說處處是景、步步是畫。

不知不覺,張潮來到靜園草坪,這是燕園內最大的一塊草坪。在這個和風煦日的春日,這裡到處是在此休閒的師生。

就在張潮要略過此地,繼續遊覽的時候,注意力卻被十幾個在盛開的櫻花樹下激烈討論的身影給吸引住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其中有個女生用近乎於高亢的聲量喊道:“張潮注定隻是文壇上的一顆流星,他的光芒很快就會消逝!”

人的聽覺對自己名字的發音永遠是最敏感的。張潮好奇地往櫻花樹下靠了靠,順便很有偶像包袱地用圍巾擋住了自己的小半張臉。

隻見這些人的後麵,有一幅綁在兩棵樹的枝丫間的橫幅,寫著大大“文學爭鳴會”五個大字。

這十幾個人看樣子基本都是學生,唯有一人明顯年齡要大上兩輪,長得頭大身圓,尤其兩眼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不用細看,張潮就知道這是燕大中文係著名學者兼噴子,孔磬冬。

孔磬冬顯然不是來參與學生間的爭鳴的,應該是旁聽或者主持。

女生斬釘截鐵的結論喊完以後,一個男生開口了,他不疾不徐地說道:“如果張潮仍然沉迷於網絡論戰和通俗小說,那麼我會同意你的看法。但你有沒有注意到他最近在《花城》上發表的《少年的巴比倫》這個小說?應該說顛覆了人們對他的認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