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巴比倫》不僅是一部風格純粹的純文學作品,而且張潮在其中展示了在他這個年齡段,難以置信的文學技巧。他不僅在3萬字的篇幅內建構了一個完整的文學生態,還將現實和回憶進行了多重疊加,形成一個敘事的迷宮,讓我想起了王小波的《萬壽寺》……”
這名男生講了足足五分鐘才停下來,仍然意猶未儘。這時另一個女生接過話來說道:“我認為《少年的巴比倫》最重要的貢獻,是在文壇上開辟出了‘縣城敘事’或者‘縣城書寫’這種嶄新的文學領域。他抓住了身處大城市邊緣或者夾縫中的小縣城青年的精神特質,寫出了他們的迷茫、焦慮與遺失。
文藝作品中其實有一些反映縣城生活的例子的,例如電影導演賈章科,他拍的《小武》《站台》都在講內陸小縣城的青年人生活。但是張潮的《少年的巴比倫》又很不一樣,但是具體哪裡不一樣,我也有點說不上來……”
這時候其他人又開始嘰嘰喳喳就這個問題做討論
張潮默默聽著,心裡還是比較佩服這些顯然才大一或者大二的燕大學生的水平。上一世自己也號稱熱愛文學,但是在大一的時候顯然還沒有這個解讀水平。
看學生們聊了半天,都說不到點子上,張潮終於忍不住開口了,說道:“我來說說吧。”
眾人這才注意到旁邊多了一個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小夥子。一個女生問道:“你是哪個係的?我在中文係怎麼沒見過你?”
張潮笑道:“非要是中文係的才能參與討論嗎?”
女生道:“雖然不一定是中文係的,但我們都是爭鳴社的,這是我們的內部活動。”
這時候孔磬冬開口道:“爭鳴社的宗旨就是文學討論不論專業、不論年齡、不論性彆、不論貴賤,隻論觀點。如果這位同學有好的見解,為什麼不能讓他說說看呢?”
既然來做主持人的老師都開口了,其他人自然也就閉嘴了。
張潮還是有些意外的,在他的記憶裡,孔磬冬至少在網絡以及媒體上的形象是非常乖戾、毒辣的,給人非常不好相處的感覺。但是現實中接觸,卻很有師長的風範。難怪他開的兩門課一直都極受歡迎,一座難求。
張潮整理了一下思路,慢條
斯理地說道:“賈章科電影裡的縣城青年,都是一些社會邊緣人物,例如妓女、小偷,還有,嗬嗬,文藝工作者。他們不僅被當地社會‘邊緣化’,而且普遍都有一種自我身份認同障礙,他們的迷茫是帶著強烈的惶恐感的。
但是《少年的巴比倫》中的陸小路,是一個國營廠老師傅的學徒,從身份上說,他屬於社會的主流人群。而縣城在經濟浪潮中,要麼成為大城市的附庸,進一步喪失了自己在文化上的獨立性,以及社會人群的封閉性。要麼適應不了經濟結構的轉型,陷入被時代拋棄的困局中,工廠倒閉、年輕人出走,縣城逐漸空心化。在這種形勢下,即使像陸小路這樣的‘主流人群’,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精神上的荒蕪和困頓中。
他那些漫無目的地遊走,更像是一種自我放逐。所以從主人公的氣質上,兩者就有著根本的不同;而主人公的氣質,又決定一部作品的氣質……”
漸漸的,最後一絲晚霞也斂去了殘留的光線,北方夜空濃厚的黑色籠住了天地。校園裡華燈初上,光影綽綽中,張潮在草地上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