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福海作協最後的矜持!(1 / 2)

福海市作協月度例會,各種常規事務討論完畢以後,主席長天,突然拋出一個的議題——

關於是否吸納張潮加入協會的意見交流!

要說加入福海市作協,說難不難,說易不易,除了“戶口或工作在本地”“擁護作協的規章製度”等基本條件外,最關鍵是兩條——

“須在市級以上(含市級)文學刊物上發表過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文學作品。”

“長期從事文學編輯、教學、組織工作,成績突出。”

無論是“一定數量和質量”,還是“長期、成績突出”,都屬於沒有量化標準、可以靈活操作的條目,既可以放低讓人進來,也可以抬高讓人進不來。

話語權就全在能坐在作協會議室裡開例會的這些人身上。

90年代有一陣地方財政困難,靠撥款維持的作協快揭不開鍋了,無奈之下,甚至吸納了幾個附庸風雅的土老板。當時的標準就放得極低,在縣級刊物上發表一個小豆腐塊,就能加入。

這些小豆腐塊,基本都是代筆的,能發表也是打了招呼的。

而張潮無論從作品的數量還是刊物的級彆上,都達到了加入市級作協最高的門檻。但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成名太快,除了一次作文比賽以外,沒有和本地文壇形成任何交集。

文壇大概是各種行業中圈子文化最盛行、堡壘最頑固的一個。在九十年代文學開始沒落以後,更是暮氣沉沉。

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而傳統觀念認為,加入作協,才算是踏入文壇的標誌。

例如王小波,在他去世前,雖然已經在《花城》上登載過小說、在報紙上開設了專欄,還出版過作品,當編劇也拿了一個外國電影節的最佳劇本,但仍然找不到所謂“文壇”的門往哪邊開。

以至於他死後,還被媒體稱為“文壇外的真正高手”。

更尷尬的是,即使在他名聲大噪後,近二十年時間,除了極個彆作家,如王濛,整個“文壇”對他的作品是避而不談的。除了研究者,你幾乎很難找到哪個與其同齡或者前輩的作家談論他。

所以會場裡反對張潮加入作協的聲量很大,甚至壓過了支持的聲量。反對者當然不能明說“張潮再有名氣關我屁事”,而是舉出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時評和雜評的文學性不夠!”

“在網絡上連載的小說是小說嗎?”

“寫通俗小說難登大雅之堂!”

“就要出版,那就是還沒有出版,不能算數!”

“為人太張揚!”

……

作協主席長天冷冷看著下麵七嘴八舌的福海文壇老將小兵們,心中的失望溢於言表。

上次請阿萊過來,就是為了作協的年輕一代有一個能得到未來文壇大佬欣賞,有機會打開現在低迷的局麵。結果人家除了一個張潮,對誰都是不鹹不淡的,顯然是都沒有看上。

可張潮他不是作協成員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