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在他生命的終點,是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落下了人生的帷幕——他參與的辛亥事業“半途而廢”,他的公務員生涯以欠薪結束,他的精力被極大消耗在無關創作的事務上,他的文學道路幾乎可以說無人繼承,他的文壇盟主身份搖搖欲墜,他眼前的敵人沒有被打倒,他身後有所謂的“朋友”在捅刀子。
……
某種意義上說,大先生在?1926年以後的人生充滿了失敗。
但是新時代來臨以後,他又以一個“成功者”的身份歸來,裹挾著巨大的光環。但是這不是大先生的勝利,也不是某種政治算計或者策略的勝利,而是民族文化整體新生和發展的象征。
無論是“走上神壇”還是被“趕下神壇”,無論是“戰士魯迅”還是“非戰士魯迅”,都不能改變大先生已經成為國家甚至民族文化底色的一部分的事實。
研究大先生,就是解剖自己。】
寫完最後一個字,張潮長舒一口氣,抬頭看看時間,還不到11點,還有半個多小時考試才結束。不禁感慨年輕就是好,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寫字速度都更快。
2024年的自己雖然經驗更豐富,但是做題速度卻不能這麼快。
張潮又檢查了一遍試卷,重點看了看準考證號和選擇題有沒有塗錯,然後就開始閉目養神。
11點30分,考試結束鈴聲響起,等監考老師收完、清點好試卷,考生們才離開了考場。
見到父母,張潮輕鬆地比了個“OK”的手勢,讓他們放下心來。
中午吃了一頓清淡卻豐盛的大餐後,張潮去美美睡了一個午覺——反正下午考的是數學。
不過有賴於這小半年基本都呆在課堂上,磨耳朵也磨熟了一些基礎題,勉強做出了幾道不太確定對錯的選擇題和填空題,剩下的就隻能是空白了。
張潮放下筆,呆呆望著窗外的白雲,不知在想些什麼,直到考試結束。
第二天早上的英語,基本重複了數學的流程。不過同樣得益於課堂上磨了磨耳朵,記住一些單詞和語法,張潮覺得這次怎麼也能比一模二模稍微強點。
重點是下午的文綜,300分的大綜合試卷,考試時間150分鐘。
這半年有限的複習時間裡,除了語文的背誦篇目,張潮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文綜上,二模甚至考到了230分。現在又多複習了兩個月,張潮確定自己文綜功力已經基
本恢複。
要是單論問答題的表述,張潮覺得現在的自己比上一世還更加凝練、扼要、準確。不過文綜的難就難在於本身已經很龐雜的史、地、政知識,還要進行學科交叉,有些題目的難度確實溢出了,而且問答題主觀性強。
所以老高考(3+X,即語數英+文/理綜)時代,大部分省份的文綜曆史最高分,也不過在280分左右。
做文綜題,最重要的就是彆鑽牛角尖,要學會“放過”一些小枝節,避免答題時間不夠,有大題留空白。
下午5點30,文綜考試結束的鈴聲響起了。
張潮似乎聽到空氣中有一種低沉的聲音在躁動、在醞釀。考生們雖然還站在座位上等待老師清點完畢,但靈魂已經迫不及待衝出門去。
窗外的陽光仍然燦爛,天空依然湛藍,初夏的空氣潮濕而黏稠,蟬群嘶鳴,綠葉翻動。
張潮的高中生涯,又一次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