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這個小說,就叫做《懸崖》好了(1 / 2)

燕師大,“作家研究生班”,默言剛剛給張潮他們上完一節寫作課。

默言這節課的主題是——尋找失落的精神故鄉。

他在課堂上提到:“我在剛開始創作的時候很苦悶,因為找不到東西寫,看報紙聽廣播,到處收集素材,發現什麼都不好……到了1984年,我寫了篇《秋水》……地域化可能是作品成為偉大作品的條件……所以作家寫作時沒有必要去回避故鄉,而是應該千方百計地從故鄉的資源裡尋找寫作的素材與靈感……”

“……故鄉隻是一個想象的起點,需要我們不斷去超越。在想象的基礎上,我們的故鄉是無邊的、開放的,是可以讓你天馬行空任意馳騁的。”

下課以後,同學權勇先把張潮叫住,說請他到外麵吃個飯。

張潮道:“都是同學,您有事說就行,沒必要這麼見外。”

權勇先道:“那我可真不敢開口了。”

張潮道:“好吧。但彆去外麵吃了,我們就去學校裡的西北餐廳吧,那兒的麵好,我吃碗麵就成。”

權勇先見張潮十分堅決,也隻好隨他去了西北餐廳。

西北餐廳自然是以西北風味為主,張潮點了一份過油肉拌麵,權勇先給自己點了個炒麵,又點了十個烤串,一份醬牛肉。

吃完麵條擼完串以後,張潮再次問道:“具體是什麼事啊,這麼為難?”

權勇先放下筷子,歎了口氣,從包裡掏出一疊稿子,遞給張潮後道:“你先看看。”

張潮把碗筷撥到一邊,擦乾淨桌麵,開始認真看起劇本來。

權勇先給他的是一份電視劇的劇本,講述了發生在東北的抗日故事——留日歸來的外科醫生劉東亮試圖營救抗日英雄,雖未成功,但受其觸動加入抗日組織,化名為“雪狼”,與日本軍隊以及漢奸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這是個諜戰劇,劇名就叫做《雪狼》。

張潮很快看完了前兩集,把稿子放了下來。

權勇先滿懷期待地問道:“怎麼樣?”

張潮點點頭,道:“至少從前兩集來看,還是很有吸引力。尤其是主人公劉東亮,沒有簡單地就把他設定為同誌,而是有一個轉變的過程,這樣人物就更細膩的多。”

權勇先鬆了一口氣。

張潮問道:“你給我看這個劇本,不是就想讓我點評一下的吧?一定還有彆的事。你儘管說罷,彆為難。”

權勇先道:“其實,其實我想問問你,有沒有門路幫我把這個劇本賣給影視公司?”

張潮奇道:“這麼好的劇本,你直接投不行嗎?”

權勇先歎了口氣道:“哪有那麼容易。雖然我寫還有點名氣,但是出不了黑龍江。這個劇本早寫好了,最開始通過關係投給了我們龍江的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壓了一年多,最後告訴我拍不了。說是中心資金緊張,拍了怕虧本。

我來了燕京以後,也投過一些影視公司,但是都沒有下文。後來人家和我說,現在這些影視公司手裡的劇本能從地板摞到天花板,不是熟悉的或者有名的編劇,製片人壓根就不會看。”

張潮道:“你想讓我幫你轉交給影視公司?”

權勇先點點頭,道:“是。老哥就是想請你幫我這個忙。你不是和那個華宜熟悉嗎?他們也投電視劇。”

張潮陷入了思考當中,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再次拿起稿子看了起來。

權勇先見狀,歎了口氣道:“現在寫是真賺不了什麼錢。短篇、中篇發在文學期刊上,稿費最多也就幾千塊,多的萬把塊。長篇如果拿不到扶持資金,出版社那邊排隊得排到猴年馬月,就算出版了,幾千本的首印都不一定賣得完。”

說到一半,他用羨慕的眼光看了看張潮,然後才接著說道:“還是編劇賺錢啊。一集電視劇劇本,少說也要幾千塊,一部劇就有十幾萬,這還不是不出名的——現在當‘作家’,難啊。不如做編劇。”

權勇先說的也是實情,作家改行當編劇是個潮流。文字不能充分商品化,是很多作家的遺憾,所以他們要削尖了腦袋,往影視劇行業裡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