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冰河時期之下,在隆慶年間,由高拱,張居正,趙貞吉的推動下,促成的‘隆慶和議’,並且在大明的北方邊關處,開通了十一處互市。】
【但是,在這個特殊的天災時期下,糧食與食物等資源,永遠是最為重要的。】
【雖然大明王朝開通了互市,大大減少了大明王朝與瓦剌,兀良哈等蒙古部族,以及女真等多眾部族之間的戰事。】
【但大明王朝每年,能提供的在互市上交換的資源有定額的,而這個定額也會因不同的因素而減少。】
【互市的定額資源少了,蒙古族的內部之間,女真族的內部之間,又或者蒙古族與女真族,或是其它部族之間,便存在了競爭關係。】
【在這個供應的關係之下,自然也會滋生出腐敗與黑暗,以及親疏遠近的利益關係。】
【而一些在互市上沒有分配到名額的部族,為了生存,就會發起戰爭,他們的戰爭,可能是不同族之間的戰爭,也可能是南下劫掠大明百姓財產的戰爭。】
【所以在小冰河時期之下,縱然有‘隆慶和議’與互市政策的存在,但是大明的北方,從來就沒有太平與安穩過。】
【在小冰河時期之下,似乎除了大明王朝的朱家皇室,以及權貴,士族,官吏等之外。】
【包括大明的百姓在內,他們所麵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生存與食物了。】
大明成祖界。
明成祖朱棣皺眉:“朕一直想不明白,後世大明王朝的疆域,怎麼會縮小了那麼多。”
“奴兒乾都司沒有了,都成了女真人的地方。”
“長城之外的韃靼地區,又成為了蒙古人的土地,難道這些地方的丟失,全都是因為小冰河時期的影響嗎?”
不過明成祖朱棣一想起後世大明王朝如此腐敗不堪,就算大明王朝在名義上還掌控著這些土地,又能有那些人願意去駐守?
如果大明王朝,依然掌控著這些土地,在小冰河時期之下,那得需要多少糧食去養活這些地區的人。
對於要解掉這個問題,明成祖朱棣發現,看似不難,似乎也很難...
不難的原因,就是大明王朝製止大明貪官腐敗叢生與黑暗,而整治腐敗與貪汙,往往又是最解決難的問題。
所以說在小冰河時期之下,在權衡利弊之後,將這些地區放掉,會更有利於於大明王朝的穩固統治。
但是不放棄這些地區,又有什麼可以把這些問題給解決掉?
在這天道盤點之中,會有解決這個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
【李成梁出生在於嘉靖五年(1526),到了隆慶年間,在四十歲之後,才得到遼東巡按禦史張鐸的賞識,才得以擔任百戶長(正六品,連長)一職。】
【由於隆慶年間在‘隆慶和議’之前,邊關地區的蒙古各部落的騎兵,時常會下南劫掠大明百姓的財產與人口。】
【李成梁一直帶領著本部將士,時常與蒙古騎兵發生交鋒。】
【但這些都是邊關地區常有的摩擦交鋒。】
【直到在蒙古土蠻部落一次大舉南下入侵劫掠的戰役中,李成梁在險山之戰重挫了古土蠻部落的精銳騎兵之後,才得以嶄露頭角。】
【此時的土蠻部,蒙古族中一支極為強大的部族。】
【而險山一帶是明朝邊境防禦的重要區域,戰略位置也極為重要,險山之後便是肥沃的土地(今遼寧丹東鳳城一帶)。】
【在小冰河的天災時期下,肥沃的土地就是部族生存與延續的希望,所以土蠻部一直都在覬覦著這一塊土地。】
【此時已是四十多歲,仍然是一個百戶長的李成梁,在得到土蠻部的精銳騎兵,在險山之外出沒後。】
【任借著多年與蒙古人作戰的經驗,李成梁料定,蒙古人的土蠻部肯定會大舉南下入侵。】
【於是,李成梁在地形複雜,山川交錯的險山地區設下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