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勝利在望(1 / 2)

這一次,不僅所有工程師全部在場,甚至連官方也派了人下來。

而珠港澳工程總設計師孟設計,也神色嚴肅地來了現場。

在這樣的情境下,林總工也慎之又慎地再三強調:“我們都知道,這幾年來我們究竟付出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我們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從零開始,從零跨越!”

在缺乏已有技術支持,且他國經驗無法照搬的情況下,他們成功地走到了現在。

多少個日日夜夜的自主技術研究與實施,多少技術工人的汗水與心血,支撐著他們一路向前。

這條路,自走上來開始,便已無退路。

“林總工,你說的我都理解……”有一名官方工作人員心中忐忑,仍然有些遲疑:“可是國際上,最後一節沉管的安裝和融通,在傳統技術下……至少也需要八到十個月……”

他看了眼孟設計和陸子安,僵硬地道:“可我們這個工程……隻用一天……”

這樣,真的行嗎?

“這位領導,我需要向您彙報的是,我們的無人沉放對接係統,已經全麵實現了無線應用。”林總工甚至不願意在這種愚蠢的問題是浪費時間,輕描淡寫地翻出本小冊子遞過去:“您如果好奇,可以詳細地了解一下。”

“另外,國外的案例,其實有許多數據,已經無法再給我們提供借鑒了。”蘇總工右手撐在桌上,左手輕輕一叩:“我們的這座橋,可以說是“集大成者”的首例。”

所有人抬起頭看他,目光充滿了欣喜和驕傲。

“我們采用了當前世界上最好的高性能環氧鋼筋、不鏽鋼筋、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合理的結構、工廠化製造等,集目前國內國際最好的耐久性技術,來保證港珠澳大橋達到120年的使用標準,這在華夏也是絕無僅有的。”

如果說初期他們還有借鑒國外案例的想法,那麼,當真正接手這個工程,並將所有技術全部了解透徹、徹底吃透以後,目前他們已經創新出了四百多項新技術,連申請專利都得各種排隊……

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科研創新可謂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的題中之義。

說句不客氣的,國外目前的技術,很多已經落後於他們了。

這種情況,他們還需要去用彆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成功嗎?

“不,我們不需要。”

林總工挺胸抬頭,站得筆直:“我們擁有最團結的團隊,有著最新、最嚴謹的專業技術,甚至,我們已經製定了比國際更為嚴苛的驗收標準,我們的目標是?”

台下,所有人已經握緊雙拳,與有榮焉,在這一刻齊聲大呼:“120年!”

不是八十年,也不是一百年。

他們的目標是120年!

帶著這般情緒,所有人直到最後一節沉管運到泊係區域,都依然平靜不下來。

一個個步驟,乾淨利索。

每個細節都監測到位。

無人水下對接,靠的是彼此的默契與儀器的精細。

“所有人,各就各位!”陸子安目光盯緊屏幕,聲音果斷而冷靜:“開始!”

按照他們在會議室進行的一樣,每個人分工明確,一個個動作快速而精準。

這一次的對接,比預想中的更加順利。

迎流麵積增大?他們采用的是更大的拖力和技巧,全麵克服海流影響。

沉管太長,仿似加長版的“航母”在拖航中的姿態更加難以控製?管節係泊的每一次帶纜都要經受流速、流向的影響,且走錨的危險陡增?在數次成功拖移的經驗下,這都不是事。

而他們新研究出的深水無人沉放對接測控係統,則實現了世界上首次無線應用,成為此次浮運安裝的創新和亮點。

伴隨著陸子安和蘇林兩位總工的一道道專業的命令,最後一節沉管終於對接成功。

“偏移度為……0.2毫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