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規劃(1 / 2)

隨著李鴻章的讓步以及滿清中樞對北洋的成功“拆分”。

無論是帝黨還是後黨,都感覺到了外部壓力大減,於是在沒有了北洋這個共同的“敵人”後。

帝黨和後黨之間的矛盾又開始顯現了,尤其是在“拆分”北洋的過程中,後黨吸納了部分北洋“叛官”這更是讓後黨實力大增。不斷增長的實力給了慈禧極大的自信,於是在京城內,後黨又開始了對帝黨的壓製模式。

而帝黨顯然不會束手就擒,也開始了激烈的反抗,雙方從政治到經濟再到人員變動都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但這些鬥爭和李光宗已經沒什麼關係了,因為朝廷為了達成進1步削弱北洋的目的,已經同意了李光宗去東北的提議。

現在唯1的難題是該讓李光宗以何種名義去。

以地方大員或者盛京將軍的名義肯定不行,這是隻有旗人才可以坐的位置。即使李光宗功勞再高也不行。而且無論是慈禧還是光緒,都不想讓李光宗插手滿人內部的事情。但如果沒官沒職的話,顯然也不行。

在這方麵,李鴻章的優勢就現實出來了,在對於清朝官場的了解上,李鴻章可比李光宗這個穿越眾了解的多得多。

既然地方官不讓做,那就讓李光宗以軍隊指揮的名義前去,反正李光宗手中也掌握著不少的北洋新軍,這1次正好讓他1起帶過去。這樣做既能減少直隸的北洋軍隊數量,讓中樞心安,也不至於讓李光宗到東北後陷入無人可用的境地。

最終,在經過1番討價還價後,滿清中樞最終同意李光宗以遼東武衛提督的名義前往東北,在政治上和東北地方勢力屬於平行關係,互不隸屬。李光宗名義上直接聽命於中樞,地方上不會乾涉武衛軍內部事務,但同時武衛軍也不能乾涉東北地方事務。

而李光宗所部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區域。

第1塊,也是最重要的,乃是遼東半島,這裡的旅順大連都是軍事重鎮,李光宗必須要握在手中。更何況這裡本來就是北洋實力所及的地方,所以李光宗從李鴻章手裡接管這個地區1點問題也沒有。

第2塊則位於後世黑龍江省的鶴崗和雞西地區,這裡的煤礦和鐵礦也是必須控製的。

對於這些控製這些地區,李光宗有充分的理由。這裡靠近中俄邊境,1旦開戰,這裡將變成戰場,而現有的黑龍江綠營戰力不濟,需要李光宗派兵著重防備,保衛邊境安全。

而除了礦產資源外,李光宗還以軍屯為名在黑龍江省的3江平原和黑龍江平原開荒種田。(屬於現在的北大荒的部分地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