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魚雷巨大的威力讓最堅固的鐵甲艦都不寒而栗,但因為其過短的射程和不穩定的航向,讓這種武器始終都宛如雞肋,以至於李光宗在為北洋設計新式戰艦的時候統統不帶魚雷。而日本艦隊主力艦在被擊中時也是把艦麵的魚雷統統都扔到海裡,為啥呢?怕被引爆啊!
炸不到敵人沒關係,沒炸到敵人卻把自己給炸到了,那可就太悲催了!
但時代總是在向前發展的,同時技術也在不斷進步。
作為熟知海軍武備發展史的李光宗,認為自己完全有必要再1次“剽竊”曆史上那些偉大的作品。而這次李光宗選擇的就是熱動力魚雷。
要說原先的魚雷為何坑爹,那就必須先從魚雷的動力係統說起!
在甲午戰爭以前,所有魚雷都是冷動力!什麼叫冷動力?其實原理和後世的氣槍差不多,所有魚雷都是用壓縮空氣作為動力的,你想想,1發幾百公斤的魚雷就靠儲存體內的壓縮空氣驅動螺旋槳前進,那將會是多麼坑爹的事情啊,所以當時所有的魚雷射程幾乎沒有超過500米的,而且這還是動力射程!
500米的射程在海戰中幾乎是1個不會出現的交戰距離,比拚刺刀還要誇張,在這個距離上,雙方軍艦上的士兵幾乎都可以舉著槍互射了。
其次,當時的魚雷基本上沒有類似於陀螺儀這樣可以控製魚雷航向的設備,這導致魚雷連基本航向都無法保證,在海流或者其它因素的影響下,如果1發魚雷能走200米的直線的話,那就絕對堪稱奇跡了。
動力射程過近。航向也無法保證,在這兩大坑爹因素的影響下,在海戰中,魚雷武器隻能用坑爹中的坑爹1詞來形容!
所以如果想讓魚雷真正發揮作用,那就必須改進動力和航向控製體係。在這種情況下,熱動力魚雷便踏上了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