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發揮手中武器的威力,北洋對機槍的架設有1套十分嚴格的程序。
首先在將3角架、機槍、冷卻水和彈藥布置到位後,射手要確定複進簧的張力是否合適。隨後往冷卻水套中充入冷卻水。打開機槍機匣上部檢查內部運轉是否流暢,在確定無誤後,加入彈帶扭轉曲柄將子彈上膛。最後才是調整標尺和瞄準基線。進行到這1步,僅僅是完成了機槍射擊前的準備工作,隨後射手還需要根據指揮官的命令試射來確定機槍性能無誤後方可投入戰鬥。
如此複雜的工作如果沒有素質過硬配合熟練的機槍組參與其中的話,機槍根本無法充分發揮自己全部的威力。
而反觀俄國6軍!
這些以農奴為主的士兵在軍官的皮鞭和嗬斥下才勉強將手中為數不多的馬克辛機槍組裝完成,他們根本沒有時間調試,就被迫在指揮官的威逼下開始射擊。
同時再加上日常保養方麵的問題,標尺的磨損和沒有校正的瞄準基線都足以對機槍的精度構成致命影響!
如同飛蝗般的子彈從槍口射出但是這些子彈到地能打到哪裡根本就沒人知道。除了徒增聲勢以外沒有任何作用!
更倒黴的是,因為日常保養問題,這些嬌貴的武器在長時間的射擊後回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射擊不到十幾分鐘後就啞火的事情屢見不鮮!
如果說對武器的使用和保養決定了1支部隊的硬件強弱。那麼在戰術的安排上則突出了1支部隊的軟實力!
北洋6軍並不是隻能待在防禦嚴密的塹壕體係中才能作戰,與以往過分強調火力的線性戰線不同,北洋的防線更加強調縱深和相互之間的掩護。所有的班組以自動火器為核心展開。形成1個個互相支援的火力點,而輕型迫擊炮則位於陣地後部用於提供火力支援,專門用於攻擊對方的機槍組等高價值目標。
而俄國人雖然已經注意了火力支援與步兵之間的協調,但是與北洋相比依然是粗糙了不少。
步兵衝鋒依然是1排排的密集衝鋒。雖然俄國人也懂得將輕炮前置支援步兵進攻,但是這種支援卻顯得毫無章法,重武器小隊的前進也顯得更加淩亂,往往步兵需要支援的時候,重武器小組還正在架設,或者乾脆還在運動。而當支援組準備支援的時候,卻發現剛才還噴吐著致命火舌的火力點已經偃旗息鼓或者乾脆轉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