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間,鍋裡的小米粥已經咕咚咕咚冒泡……
從空間拿出兩個鹹鴨蛋切成四半裝盤。
看到碗櫃裡麵還有兩個鹹菜疙瘩,顧明月拿出一個切成絲。
加點香油蒜末香菜,嘗了一下,完了,忘記泡水,齁死個人。
想到如今這個年月,各家吃這菜疙瘩一般都很少泡水。
兩根鹹菜絲搭配一碗清米湯就是一頓飯。
要是知道有人拿香油拌著吃,隔天敗家的名聲都能傳到十裡八鄉。
顧明月倒不在意名聲,那玩意兒又不能當飯吃。
隻是身處這個以八輩貧農為傲的年代,她還是要順應時代洪流。
低調做人,偷摸搞事!
昨晚忘了小石頭有沒有自己上廁所,顧明月擔心他尿炕,小心地端著菜湊到小石頭臉旁吹氣……
鹹菜疙瘩能打死賣鹽的,香油的香氣無可抵擋。
果然,沒一會,小石頭的鼻子動了動。
然後嘴巴也動了動,朦朦朧朧的睜開眼睛。
注意到姑姑端著一盆香噴噴的東西在他旁邊。
本來迷糊的眼神瞬間清醒過來“姑姑,這是什麼啊?”
“姑姑給你做了好吃的,小石頭聞聞香不香?”
“香,香得小石頭的鼻子都要掉了。”
“哈哈…”顧明月笑著將小家夥從被窩裡撈起來“那小石頭趕緊起來吃掉它,這樣鼻子就不會掉了。”
“好。”
小石頭自己上完廁所,顧明月幫他擦了擦臉。
基於昨天的‘前車之鑒’,顧明月各自就盛了三分之二碗的粥。
把鴨蛋扒好放到小石頭碗裡,怕他吃太鹹不好,就給他夾了一根鹹菜絲嗦叻味。
顧明月慶幸小石頭現在什麼都吃,不然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照顧好他。
今天早飯準備的剛剛好,吃完飯,天邊已經大亮。
想著大嫂家這時候應該吃完飯,便準備現在就過去找大哥問問宅基地的事。
出門之前順便把碗櫃上裝雞蛋的筐也一起帶上。
牽著小石頭走在村裡土道上,回想原主的記憶。
顧家村現在大概不到二百人,百分之八十都姓顧。
聽族長也就是她大伯說,顧氏起源能追溯到明朝。
據記載,顧氏一族也曾是高門望族,不過在權力交替中被波及,全族從京城流放到這裡。
路上受了不少罪,等到地方時,隻剩下三分之一族人。
剩餘族人在這裡安家落戶、一點點繁衍生息,逐漸組建成顧家村。
顧家村距離鎮上有二十多公裡,走路就得五六個小時,腳步慢的甚至都得走上大半天。
是歸屬青山鎮最為偏僻的一個村。
青山鎮因其連綿的群山而得名,緊挨小興安嶺山脈。
而顧家村正位於山脈的山坳間,可以說是四麵環山。
附近很多村子在戰爭年代被屠戮的一個不剩。
顧家村儘管遭到重創,但因為緊挨著大山算是逃過一劫。
村裡人對山裡情況比較熟悉。
當炮火降臨時,族長決定:各家留出一個香火,剩餘青壯年全部留下抵禦外敵,為村裡老人還有婦女孩子爭取時間。
這才僥幸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幸存。
隻是,自此以後,各家青壯年所剩無幾。
漸漸地,很多外來逃荒的人進村討生活,感受到這裡民風淳樸便居住下來。
二嫂就是在逃荒時被家裡人拋棄,陰錯陽差,被出門在外的二哥撿到並帶回家。
之後兩人看對眼結為連理。
顧家村的主事人都姓顧,所以顧家人在村裡很有話語權。
但他們處事一向公平,從沒有仗勢欺人。
無論是顧姓人還是外姓人對顧家村的歸屬感很強。
雞毛蒜皮的斤斤計較不算,顧家村的民風相對和諧很多。
顧明月出來雖早,但這時候,人們一般都是‘雞鳴而起、日落而息’。
很多勤快點的已經到了地頭,注意到姑侄倆,大家都上前關心詢問。
顧明月大方地招呼回去。
期間,顧明月還遇到好幾個頭發已見斑白的人喊她小妹……
她也尷尬而不失禮貌地回應,沒辦法,誰讓原主的輩分高。
不過顧明月還是有點沒太適應身份上的轉變,步伐隨之快了些。
看到大伯家的房子,她長舒一口氣,終於到了。
大伯家是村裡為數不多的青磚瓦房,祖上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