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趙世家4(2 / 2)

《左傳》與《史記·趙世家》的不同點:趙朔、趙嬰沒有被殺。趙莊姬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沒有趙氏孤兒最核心的關於屠岸賈、程嬰、公孫杵臼的故事。《史記·趙世家》是根據戰國時期趙國的史料寫成,古今很多學者認為這些史料不真實,是趙國君王避諱祖先的汙點,《左傳》的記載才能反映事情的真相。

一個旁證是趙同、趙括在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3年之間都有活動的記載,所以他們應該死於公元前583年,即《史記·趙世家》記載的趙武複仇之年。趙武,又稱趙文子(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41年)、趙氏孤兒。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大夫趙盾之孫、趙朔之子,母為晉成公之女,晉景公的姐姐,史稱趙莊姬(《史記·趙世家》記載為晉成公之姐,並非事實,屬司馬遷之誤)。世人尊稱趙孟,春秋時代晉國的執政大夫。趙氏為晉國世族,其曾祖趙衰為晉文公時大夫,曾輔佐文公成就霸業。

其祖父趙盾,作為晉國的執政大臣,曆事襄公、靈公、成公三朝。其父趙朔在晉景公時,繼任大夫之職。其子趙成,字景叔,諡趙景子,其孫趙鞅。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擔任司寇的晉國大夫屠岸賈,圖謀作亂以控製晉國政權,決計首先消滅趙氏勢力。

於是就借口趙穿(趙盾的族弟)曾刺殺晉靈公,其責任在於趙盾,便背著晉景公擅自發兵攻打趙氏於下宮,誅殺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滅了趙氏全族。趙朔的妻子是晉景公妹妹的,當時懷有身孕,逃進王宮躲避。過了不久,生下一男孩,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趙氏孤兒趙武。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當時,屠岸賈曾進宮搜索孤兒,趙朔妻把孤兒藏進褲檔裡,祝告說:\"趙家滅乎,若號;即不滅,若無聲。\"果然在搜索的過程中,孤兒就沒有出聲。後來,孤兒終於被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和趙朔的朋友程嬰輾轉救出宮來。公孫杵臼為此獻出了生命,程嬰帶孤兒藏匿到山中。

(今山西盂縣有藏山,相傳即為當時程嬰藏孤之處;今山西忻州市西郊和垣曲縣中條山也各有一處藏山。按:靈公、景公尚都於絳,即今山西翼城縣,藏孤之處不宜距國都過遠,當在今晉南境內,故似應是垣曲縣中條山的藏山)。

15歲時,在年高望重的晉大夫韓厥等人的努力下,晉悼公為趙氏昭雪,平反了冤獄,發兵攻滅屠岸賈,並儘滅其族,立趙武為大夫,恢複了趙氏的土地封邑。晉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趙武擔任正卿,主持晉國國政,代表晉國到宋國的國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會。這次弭兵的建議是由宋國大夫向戌提出,而實際上體現了趙武偃武修文的政策。

他一貫主張減輕各諸侯國對霸主的貢納,加強禮儀方麵的要求,各國都循禮行事,即可維持一個和平的局麵。早在晉平公十年(公元前548),他耖。說過:\"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若敬行其禮,道之以文辭,以靖諸侯,兵可以弭。\"

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議,晉國首先響應。在會盟中,趙武處處表現出息事寧人的態度,重信義,崇禮讓,使弭兵活動取得了實際成效。

弭兵大會由晉、楚兩國聯合發起,共有晉、楚、魯、宋、蔡、衛、陳、鄭、曹十國代表出席。大會約定晉、楚兩國息兵停戰,共作霸主。主持晉楚弭兵大會,是趙武平生所參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動。這次活動不僅擴大了趙武在諸侯國之間的影響,也增強了趙氏在國內的政治地位。

晉平公十三年(公元前545),吳國的延陵季子出使晉國。經過一番對當時晉國政治形勢的考察和研究,延陵季子得出了一個結論,他說,\"晉國之政卒歸於趙武子、韓宣子、魏獻子之後矣!\"後來事實證明,延陵季子的論斷完全切合實際。

趙武執政期間,在內政外交上都奉行穩妥平和的政治路線,雖然沒有十分突出的建樹,但保存了晉國的實力,維持住晉國的霸主地位,在與楚國抗衡中並未明顯處於下風,還是有值得稱道之處。

故晉大夫祁午曾對趙武說:\"師徒不頓,國家不罷(疲),民無謗言,諸侯無怨,天無大災,子之力也。\"為了維護弭兵的成果,趙武曾\"再合諸侯,三合大夫\",多次會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晉平公十七年),還與楚、齊、宋、衛、陳、蔡、鄭,許、曹等國在虢(東虢,在今河南鄭州市北古滎鎮)地會盟,重溫宋國會盟時達成的協議,維護各諸侯國之間的休戰狀態。

可能是與早年的顛沛流離有關,趙武晚年總覺得心身俱衰,委頓之色溢於言表,如對周王室使者劉定公說:\"吾儕偷食(苟且偷生),朝不謀夕。\"對秦國公子後子說:\"朝夕不相及,誰能待五(年)?\"自感勞瘁,倦於勤政,應答賓客之際,流露出天年不永的症兆。

這和他嬰兒時期的傳奇經曆相映成趣,增加了他一生的戲劇性,為史書大書特書。趙武死後,諡為文子。趙武以後三世至趙襄子,韓、趙、魏滅智伯,三家分晉。

趙景子(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518年):嬴姓趙氏,名成,諡景,故史稱趙景子。其排行為\"叔\",故又稱趙景叔。春秋時期晉國卿,正卿趙武(趙文子)之子,公元前540年─公元前518年為趙氏宗主。其子為趙鞅(趙簡子)。

問子產

公元前543年,鄭國的卿良霄(字伯有)專權,被駟帶、公孫段等諸大夫群起而誅殺。到了公元前535年,傳說良霄死後變為厲鬼作祟,鄭人互相驚擾,以為\"伯有至矣!\"同年,鄭國執政子產去晉國,趙景子問他,說:\"伯有還能做鬼嗎?\"

子產說:\"能。人剛剛死去叫做魄,已經變成魄,陽氣叫做魂。生時衣食精美豐富魂魄就強有力,因此有現形的能力,一直達到神化。普通的男人和女人不能善終,他們的魂魄還能附在彆人身上,以大肆惑亂暴虐,何況伯有是我們先君穆公的後代,子良的孫子,子耳的兒子,敝邑的卿,執政已經三代了。

鄭國雖然不強大,或者就像俗話所說的是'小小的國家',可是三代執掌政權,他使用東西很多,他在其中汲取精華也很多,他的家族又大,所憑借的勢力雄厚,可又不得善終,能夠做鬼,不也是應該的嗎?\"折疊歸閻田公元前533年,周王室的甘邑人和晉國的閻嘉爭奪閻邑的土田。晉國的梁丙、張趯率領陰戎進攻潁地。

周天子派詹桓伯去譴責晉國說:\"我們在夏代由於後稷的功勞,魏國、駘國、芮國、岐國、畢國,是我們的西部領土。到武王戰勝商朝,蒲姑、商奄,是我們的東部領土。巴國、濮國、楚國、鄧國,是我們的南部領土。肅慎、燕國、亳國,是我們的北部領土。我們有什麼近處的封疆領土?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建立同母兄弟的國家,用來護衛周室,也是為了防止周室的毀壞衰落,難道隻是像不用的東西因而就拋棄了它?先王讓檮杌住在四方邊遠的地方,來抵禦山中的精怪,所以允姓中的壞人住在瓜州。伯父惠公從秦國回去,就引誘他們前來,讓他們逼迫我們姬姓的國家,進入我們的郊區,戎人於是就占取了這些地方。

戎人占有中原,這是誰的罪責?後稷締造了天下,現在為戎人割據,不也很難嗎?伯父考慮一下,我們對於伯父來說,猶如衣服之有帽子,樹木流水之有本源,百姓之有謀主。伯父如果撕毀了帽子,拔掉樹木塞斷水源,專斷並拋棄謀主,即使是戎狄,他們心裡哪裡會有我這天子?\"

叔向對韓宣子(韓起)說:\"文公稱霸諸侯,難道能改變舊製?他輔佐擁戴天子,而又加上恭敬。從文公以來,每一代都是德行衰減,而且損害、輕視王室,用來宣揚它的驕橫,諸侯有三心二意,不也是應該的嗎?而且天子的辭令理直氣壯,您還是考慮一下。\"

韓宣子心服。周景王有姻親的喪事,宣子就派趙成到成周吊唁,而且送去閻邑的土田和入殮的衣服,遣返在潁地抓到的俘虜。周景王也派賓滑抓了甘邑的大夫襄來討晉國的歡心,晉國人對他加以禮遇而放他回去了。

趙鞅(古本《竹書紀年》載簡子卒於晉定公十七年,為公元前458年,《春秋左傳》載簡子卒於晉定公三十七年,為公元前475年),世稱趙簡子,又名誌父、趙孟。春秋末期晉國六卿大夫之一,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奠基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