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趙世家5(1 / 2)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大夫屠岸賈策動\"下宮之難\",幾乎滅絕執掌晉國國政的趙氏一族。\"趙氏孤兒\"趙武雖曆儘千般艱辛、萬般苦難,返回晉室繼承先業,但物換星移,時過境遷,晉國的大權已然旁落到範、中行、魏、韓、智諸卿手中。

趙武、趙景叔父子兩代雖殫精竭慮,奮力拚爭,其勢力還是遠遠不及範氏、中行氏。趙景叔死後,他的兒子趙簡子承襲卿位。這個意氣奮發的年輕人,初登政壇便顯露出非凡的膽識與才華:晉頃公九年(公元前517年),他會合諸侯,護送周敬王入朝,平息了周王室的內亂;晉頃公十三年(公元前513年),他與荀寅占領汝濱,鑄造刑書於鐵鼎,公布晉國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法製的理念開始撼動\"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森嚴宗法……

不久,晉國六卿幾近瘋狂地瓜分公室的土地、人口。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各顯其能,施行改革,以圖迅速壯大,力挫群雄,奪取晉國的統治權。雄才大略的趙簡子哪裡甘居人後?政治上,他禮賢下士,擢拔英傑,重用董安於、尹鐸、周舍、史黯、竇韜諸賢,革固鼎新,奮發圖強;經濟上,他更新畝製,減輕賦稅,受到百姓擁戴;軍事上,他獎勵軍功,以功釋奴,大大激發了軍隊的戰鬥力。

邯鄲1之民,以正月之旦2獻鳩11於簡子3。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7。簡子曰:\"正旦放生,示8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12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9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10矣。\"簡子曰:\"然。\"

趙襄子(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425年),嬴姓,趙氏,名無恤(亦作\"毋恤\")。春秋末葉晉國大夫,趙氏家族首領,戰國時期的趙國的創始人。諡號為\"襄子\",故史稱\"趙襄子\"。趙襄子中的\"子\"與其父趙簡子以及當時其他韓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樣,不是名字而是對大夫的敬稱。

趙鞅注重對兒子們的教育和培養。他曾將訓誡之辭,書於若乾竹板上,分授諸子,要求他們認真習讀,領悟其要旨。並告訴他們三年之後要逐一考查。然而,在考查時,他的兒子們,甚至連世子伯魯,也背誦不出,以至連竹板也不知遺失何處。隻有毋恤對竹板上的訓誡背誦如流,而且始終將竹板攜藏於身,經常檢點自己。於是,趙鞅始信子卿所薦,認為毋恤為賢。

及至諸子長大成人,趙鞅又對他們進行更深的考察。有一天,他召見兒子們說:\"我將一寶符藏於常山(今大茂山即河北古恒山,在河北阜平西北境)之上,你們去尋找吧,先得者有賞。\"於是,諸子乘騎前往,尋寶符於常山。然而,他們誰也沒有找到寶符,隻得空手而歸。隻有毋恤說:\"我得到了寶符。\"趙鞅聞聽便讓他將情況道來。毋恤說:\"憑常山之險攻代,代國即可歸趙所有。\"趙鞅聽罷高興異常,頓覺隻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是趙氏大業難得的繼承人。遂廢掉世子趙伯魯,破例立毋恤為世子。

公元前476年,趙簡子卒,毋恤承襲簡子晉卿之職,史稱趙襄子。

謀取代國

襄子的姐姐是代王的夫人,因有這樣的姻親關係,在趙簡子死後,襄子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縣東北),請代王相見,代王毫無戒備前來赴會。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時,趁機用斟酒用的銅勺刺殺代王及其從官。代王一死,趙軍隨即興兵伐代,一舉占領代國,將其領土並入趙氏版圖。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發笄自刺而死。

智伯之怨

簡子死後,晉國正卿由智伯瑤取而代之。智伯為晉國正卿後,竭力發展自家勢力,很快成為智、趙氏、韓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權力最大,實力最強的家族。晉出公九年(公元前466年),智伯與趙襄子一同率兵包圍鄭國京師,智伯讓襄子率先領軍攻城,襄子則用外交辭令推脫,讓智伯出兵,能言善辯的智伯此時卻憤而罵曰:\"你相貌醜陋,懦弱膽怯,趙簡子為什麼立你為繼承人?\"襄子答道:\"我想一個能夠忍辱負重的繼承人,對趙氏宗族並沒有什麼壞處罷!\"

四年之後,智伯與趙襄子再次一同討伐鄭國,智伯帶著幾分醉意向襄子灌酒,遭襄子拒絕,智伯竟將酒杯扔到襄子臉上。襄子的官兵都要求殺掉智伯以洗刷恥辱,襄子回答:\"主君之所以讓我做儲君,很重要一點,就是因為我能忍辱負重。\"權力的膨脹,助長了智伯獨吞晉國之心。

公元前455年,智伯假借晉侯之命,巧以恢複晉國霸業為由,向趙、韓、魏三卿各家索取一個萬戶之邑。韓康子、魏桓子明知這是智伯意在削弱彆家,但不敢與之爭鋒,如數交出。而趙襄子卻不願俯首任智伯擺布,加之往日與智伯有隙,便非常堅決地回絕智伯使者:\"土地是先人的產業,哪能隨意送與他人?\"智伯見韓、魏兩卿拱手獻地,而趙襄子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舊恨的催化,遂自己親任元帥,挾韓、魏兩家出兵攻趙。襄子隻有拚力抗擊彆無他途。

但是,襄子也清醒地知道,以趙氏之力與三家對抗,眾寡懸殊,獨木難支,遂按父親臨終之囑,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以地利之險,克敵疲之短,相機再戰。

晉陽之戰

智伯率三家之軍兵困晉陽後,襄子憑地險與人和的優勢,與敵周旋一年有餘豫讓。這年夏季智伯借山洪來臨,掘晉水汾河之壩,水灌晉陽,城中軍民\"懸釜而炊,易子而食\",晉陽雖\"民無叛意\",但群臣卻有動搖之心。就在這關鍵的時刻,襄子估計到晉陽城愈是危在旦夕,而韓、魏兩家將愈無戰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