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貞:“胡服雖強,建立非所。”[
]屈大均:夢裡琴聲得孟姚,英雄此韌恨難消。美人一入吳娃館,公子頻從主父朝。西上黃華河活活,北窮大漠草蕭蕭。雲中有路堪南襲,長使秦人氣不驕。[]四戰功高屢致兵,河西攘地出長城。招來騎射三胡喪,馳入鹹關六園驚。上帝若能憐簡子,美人何得與娃嬴。英雄自作沙丘禍,霸業傷心競不成。[
]朝鮮正祖李祘曾與李光憲討論道:“武靈王之變服騎射,以報中山之怨,儘亦非庸主所及。然棄中國之法,從夷狄之習,遂使先王之製變,而為伊川之被發,一時之功,能敵後人之議歟。公子成所執固正,而卒乃聽命,此亦可謂權時以濟事者歟。世稱三代以上,皆用車戰,至武靈王始習騎射,然則武靈王之前,中國無騎射之法歟。”
而李光憲回答:“武靈之廢衣裳而刱胡服,廢車戰而刱騎射,在其時則固可謂能知合變,而其為萬世無窮之弊則罪不可恕矣。公子成之持論不根,均之為失,何足道哉。三代之製,皆用車戰,則武靈之前,未聞有騎射之製矣。”[
]吳存禮:“閒來憑吊數春秋,閱儘滄桑土一抔。本藉兵爭百戰得,卻同瓦解片時休。祖龍霸業車中恨,主父雄心宮裡愁。唯有朦朧沙上月,至今猶自照荒邱!”[]王悃:“武靈遺恨滿沙丘,趙氏英明於此休。年來月去春寂寞,故宮雀鼠尚含羞。”[
]梁啟超稱讚道:“自黃帝以後,數中國第一雄主,其武靈王哉!其武靈王哉!……吾以為靡趙武靈王,則五胡之禍,競見於戰國之際,未可知也。故武靈王實我族之大功臣也!舉朝實行胡服,得地改為騎邑,其所以振厲尚武精神者至矣!卒能大張軍國主義,收不世之功,若於中國求斯巴達,則其時之趙當之矣。乃至微服冒險,入秦庭,倏忽而來,倏忽而逝。鳴呼!武靈王其猶龍乎!”[
]內藤湖南:“若論最成功者,當是在秦之前就具有統一天下資格的趙武靈王。在他國國王皆為昏君之際,唯獨他堪稱賢明,以胡服騎射破胡。……然而不幸的是,他死於家庭內部事件。如果沒有這一事件,戰國形勢也許會為之一變。”[
]翦伯讚:“騎射胡服扞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望斷雲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兩千幾百年前事,隻剩蓬蒿伴土牆。”[]張舜徽稱讚趙武靈王是“有遠見、有作為的大政治家”。
趙惠文王趙何(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66年),亦稱趙文王。嬴姓,趙氏,名何。戰國後期趙國第七代君主(公元前299年—公元前266年在位),趙武靈王次子。趙何的母親是深得趙武靈王寵愛的王後吳娃。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五月,趙武靈王傳位於趙何,是為趙惠文王;趙武靈王退位之後自稱“主父”。後來在趙惠文王朝會群臣時,趙武靈王看到長子趙章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在趙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封趙章於代地,為安陽君。
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想要將趙國一分為二,想讓趙章在趙國的代地稱王。卻因此引發內亂,在內亂中趙章被殺死,趙武靈王被圍困沙丘宮三個多月,最終趙武靈王被餓死。趙惠文王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
趙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趙丹繼位,史稱趙孝成王。人物生平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禪位給兒子趙何,趙何繼位,史稱“趙惠文王”。趙武靈王退位之後自稱“主父”。趙惠文王繼位之初年幼,由相國肥義輔政。
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原太子趙章和輔相田不禮起兵反對趙惠文王,殺死了肥義。兵敗後逃到主父(趙武靈王)所居的沙丘宮。公子成和李兌派兵包圍了沙丘宮,殺死叛亂的安陽君公子章和大臣田不禮。公子成隨即下令,以主父窩藏反賊的罪名圍困沙丘宮達三月之久,並斷絕宮裡的糧食和飲水的供應。
最終餓死主父(即趙武靈王)。後李兌為相,與公子成長期專斷國政。趙惠文王七年(公元前292年),趙惠文王於南行唐築城。公元前288年左右,魏昭王在強大的秦國進攻之下,將葛孽(今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西南)、陰成兩地獻給趙惠文王為“養邑”,欲聯趙抗秦。同年,趙國派董叔聯合魏軍攻宋。
趙惠文王十年(公元前289年),趙國與燕、韓、魏、齊五國聯兵攻秦,迫秦廢除帝號,並使秦將先前奪取的王公、符逾歸還趙。趙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趙與秦、燕、韓、魏五國舉兵伐齊,趙惠文王並以相國印授燕將樂毅。
五國破齊後,趙、燕軍仍聯合攻齊。秦國卻早將大軍調回攻三晉,其中趙國的藺(今山西離石西)、祁(今山西祁縣東南)兩城為秦將白起所攻取。秦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昔陽(晉州市西),而趙國也隨之躍居山東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幾。趙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裡),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裡)。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六國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
為政舉措
為君之道
趙惠文王是繼趙武靈王後比較有作為的國君,他曾任用樂毅和平原君為相,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趙奢為將,對外以理折服強秦,對內整頓稅收,使得“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軍事上不斷攻取齊魏兩國土地,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趙奢攻取齊國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頗攻取齊國昔陽(今河北晉縣西北),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廉頗攻取魏國的幾(今河北大名東南)。
時人稱趙國“嘗抑強齊四十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戰國策·趙策三》)。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軍越韓的上黨向趙地閼與(今山西和順縣)大舉進攻。趙奢率趙軍先是慢行軍使秦軍麻痹,後急行軍趕至閼與據高臨下,殲滅秦軍八萬。此後,廉頗又於幾大敗秦軍,趙國在趙惠文王期間為秦國兼並戰爭中的唯一能與之抗衡的國家。趙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趙丹)即位,是為趙孝成王。
善納忠言
趙惠文王善納忠言,從諫如流。這是成為一個賢明君主的必備條件之一。曆史上的賢君聖主大都是以此聞名。趙惠文王在為秦王要以城換璧而左右為難之際,能聽取宦者令繆賢的推薦,召見藺相如,並接受藺相如的建議,“寧許以負秦曲”,爭取了主動。在澠池會前,趙惠文王“畏秦”,不想去參加。廉頗藺相如進諫說:“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惠文王就接受了廉頗和藺相如的意見,不顧個人安危,去赴澠池會。
廉頗又提出為了斷絕秦國扣留趙王作人質來要挾的念頭,如果趙惠文王“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趙惠文王也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在個人安危和國家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刻,趙惠文王能虛心聽取臣下的諫說,以國事為重,確實難能可貴。
曆史評價一提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人們往往對勇武率直、知錯必改的廉頗和智勇雙全、寬宏大量的藺相如讚賞有加,卻忽視了一個重要人物,即趙惠文王,正是他的知人善任成就了這一代名將賢相。史書上對趙惠文王的描寫雖不多,卻足以表現出他的形象特點,說明他是戰國時期一位賢明君主。趙惠文王對臣屬賞罰嚴明,有理有節。
廉頗“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有戰功,趙惠文王就封他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趙,不辱使命,趙惠文王就封他為上大夫。在澠池會上,藺相如與秦王針鋒相對,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趙惠文王又封他為上卿。而宦者令繆賢有罪,想叛趙投燕,這本是殺頭之罪,當繆賢知錯悔改而“肉袒負斧質請罪”時,趙惠文王就赦免了他。如此賞罰嚴明,確實表現了一代明君風範。
由此可見,戰國後期趙國之所以能和秦國長期抗衡,不僅因為有廉頗、藺相如這樣的勇將和賢相,更是因為有趙惠文王這樣的明君。正是他繼承了趙武靈王的基業,廣召天下有才之士,從諫如流,賞罰嚴明,才使得本來弱小的趙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與強秦的較量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可以說趙惠文王堪稱一代明君。
趙孝成王(出生年月日不詳~公元前245年),嬴姓,趙氏,名丹,東周戰國時期趙國第八代君主。趙武靈王之孫,趙惠文王之子。[]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在長平展開決戰,趙孝成王錯誤選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導致趙軍四十多萬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