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漢6(1 / 2)

2、統治者大力推行黃老政治:漢初統治者,尤其是文帝和景帝,堅持“清靜無為”“躬修節儉”,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結果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解決了秦過分剝削農民、破壞合理的權利和界限的根本問題,這樣,就造成一個“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良好社會環境。3、文帝個人的勵精圖治:劉恒即位不久,就廢止了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異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

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謙讓寬容,以禮相待,便自然形成一種比較清明的政治空氣,正因為如此,漢文帝的政績不但得到了後人的讚譽,也得到了西漢末年赤眉軍的尊崇,他們攻占長安後,西漢皇陵均被破壞,唯有漢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護。折疊鞏固皇權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裡,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有司衙門分彆誅殺少後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裡。皇帝回到前殿,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麵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采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封賞功臣、宗室。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公元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恒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同年正月,即劉恒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三月,立竇氏為皇後。折疊鎮壓諸侯王叛亂由於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必然使劉氏宗室內部在皇權和王權的分割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從文帝即位後就開始激化了。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隻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賈誼獻策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的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曆史評價他。司馬遷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史記·孝文本紀》

班固說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禦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南越尉佗自立為帝,召貴佗兄弟,以德懷之,佗遂稱臣。與匈奴結和親,後而背約入盜,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恐煩百姓。吳王詐病不朝,賜以幾杖。群臣袁盎等諫說雖切,常假借納用焉。張武等受賂金錢,覺,更加賞賜,以愧其心。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致刑措。嗚呼,仁哉!——《漢書·文帝紀》

司馬貞說。孝文在代,兆遇大橫。宋昌建冊,絳侯奉迎。南麵而讓,天下歸誠。務農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謗,政簡刑清。綈衣率俗,露台罷營。法寬張武,獄恤緹縈。霸陵如故,千年頌聲。——《史記索隱·孝文本紀述讚》

代王王後,劉恒被立為皇帝之前去世,代王後與代王劉恒育有嫡子三至四名。在劉恒即位前後都死了。漢景帝劉啟(竇後所生)梁孝王劉武(竇後所生)代孝王劉參梁懷王劉揖折疊女館陶公主劉嫖(竇皇後之女),嫁給堂邑侯(食邑1800戶)陳午,所以又稱堂邑公主,武帝時稱竇太主。絳侯公主早亡,史書未留名,嫁給周勃之子、絳侯(食邑8180戶)周勝之,按西漢慣例,稱為:絳侯公主。

早年經曆劉啟,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73年)出生於代地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漢文帝劉恒的兒子,母親是竇氏。劉啟出生時,父親劉恒在代國為代王。劉啟在劉恒幾個兒子中排行居中。劉恒為代王時,與代王後生有四子,劉恒未即位之前代王後便已去世。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劉恒被擁立為皇帝後,代王後所生四子都相繼病死。劉恒即位數月,公卿大臣請立太子,而劉恒諸子中劉啟最大,於是就被立為太子,母親竇氏被立為皇後。劉啟為太子時,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入京,陪伴劉啟喝酒下六博棋。劉賢的師傅都是楚人,從而使他養成輕佻、剽悍的個性,平時又很驕矜,與劉啟博弈時,為棋路相爭,態度不恭敬,劉啟就拿起棋盤打劉賢,不料把他打死了,漢文帝就派人將其遺體送回吳國去埋葬。從此劉濞怨恨劉啟。登基為帝漢文帝後元七年(公元前157年)農曆六月,漢文帝去世。同年六月初九,太子劉啟繼承帝位,是為漢景帝,尊祖母皇太後薄姬為太皇太後,尊母親皇後竇氏為皇太後。

關於平定藩王,削藩、七國之亂。

劉啟即位後,先提拔晁錯擔任內史,然後又升晁錯為禦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晁錯經過分析,告訴劉啟要特彆提防諸侯勢力最強大的吳王劉濞。劉濞已經暗中準備了四十來年,他私自鑄錢,又煮鹽販賣,為了積蓄力量,他還招納逃犯,謀反之心越來越顯露出來。所以,晁錯極力主張劉啟削奪各王的封地,即削藩。劉啟聽從了晁錯的建議,決定先削奪吳國的會稽和豫章兩郡。劉濞見朝廷開始動手,不願束手就擒,在漢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聯合各地諸侯王打著誅殺晁錯、安定國家的旗號反叛作亂。這次叛亂共有七個諸侯王參加,史稱為“七國之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